“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高职教育走向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7-12-09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成为近几年来高职内涵认识的主流思想,但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都出现了偏颇倾向。高职教育要正确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科学内涵;要防止成为“就业教育”和膨胀了的“技校”,防止因忽视“育人”职能、丧失“育人”功能而失去高等的属性和生存空间。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 职业教育 定位 育人 


近年来,高职教育作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主流认识。从目前发展的需要出发,这种对高职教育的定性和定位认识无可厚非。但是,从当前一些院校和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认识和实践上看,却暴露出一些偏颇倾向。比如:强调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有的就片面理解为 “只为社会和国家服务”或“为企业用人单位服务”,忽视了“为学生服务”这一育人的根本宗旨;强调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有的就片面地开始追求就业率,不管学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只要把学生“推出”校门,就万事大吉。有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有效学习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只能算是个“半成品”,别说是“高素质”,就连基本的理论技术和技能都难以保证。尤其是现在倡导“顶岗”,有的院校提前一年将学生“顶”到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企业为此可以低廉地使用学生,没有,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做同样工作的正式职工。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乐此不疲,到了该签正式的时候,又大批地辞掉这些学生,造成大批高职学生在学校的就业率中已经“就业”,但一年后又大量地“失业”,需要重新寻找工作机会,学生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这种状况不仅暴露了对高职教育在认识上的偏颇,而且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影响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和生存。2010年9月13~14日,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原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开幕式上说,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快速增长,客观上给我们提高质量造成了极大压力。陈希指出,纵向与中等职业教育比,横向与普通比,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不能找到独特的服务领域,凸显不了不可替代作用的话,存在的依据就会受到质疑,发展的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同时,他深刻指出:目前国内教育界确实存在四年制应用本科大学干三年制高职的事,高职院校干中职学校的活儿,中职学校又拼命想升高职,高职院校又脚踏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只船”,削尖脑袋升本科。有的高职院校质量意识淡薄;有的高职院校虽然重视质量,但没有把规律转化为具体措施;还有的院校把学生升学作为标准,盲目攀高,追求学校的升格。这些都是不正确的倾向,需要调整、纠正。否则,这会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模糊。
可见,高职教育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以及今后应该怎样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坚持育人质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依然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和思考。

  一、高职教育要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和把握“以服务为宗旨”的内涵,绝不能以“服务社会”的功能取代“服务学生”的根本宗旨

  “以服务为宗旨”,一般理解高职教育要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用人单位输送人才。但笔者认为,这两个层次的“服务”,着重强调的是一种服务精神和服务理念,体现的是高职院校应该承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功能,也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阶段性特征,绝不应该理解为“为企业服务和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就是高职教育的宗旨”。高职教育不论是“为企业服务”,还是“为国家经济社会服务”,归根结底,要通过“人才”去服务。高职教育无论什么时候,都只能和其他任何类型的教育一样,将“育人”视为自己的“宗旨”,“宗旨”只能有一个。“以服务为宗旨”这里的“服务”除了有上述两个层次的理解外,还应该隐含着为学生服务的内涵,而且这个服务恰恰应该是高职教育与其他所有教育一样必须遵循的根本宗旨,就是要 “为学生服务”。离开了这个层面,我们对“以服务为宗旨”的理解就会陷入偏颇,进而将导致现在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这一提法的不合理性。
同时,如果我们错误地认为高职教育的“宗旨”就是为国家服务和为企业服务,那么我们的工作就很容易陷入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陷入“急功近利”和忽略学生的利益的泥潭,不仅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也会最终葬送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
  二、高职教育要坚持科学的发展方向,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绝不能片面顾及“就业率”,而忽视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

“以就业为导向”,笔者以为其含义应该是一种指向,是强调高职教育要“有的放矢”,强调人才培养的思想、目标、规格、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安排、教学方式方法等,教育教学内容要能够满足现代社会企业生产、服务、管理对高职学生实际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体现的是高职教育内部主动适应外部关于人才培养方向性和标准化要求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另外,这里的“就业”应该蕴涵着“短期”就业和“长期”就业,即我们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有当前就业的能力,也要有今后再就业的基本素质和潜能,这样的高职毕业生才能算作“高”。高职教育又绝不是简单的“就业教育”,“为学生就业服务”不仅仅是高职教育的一项职责,也是其他类型高等教育的职责,只是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为学生就业服务”是更为突出的一个特征和需要罢了。因此,高职教育绝不能因为现在国家需要大批一线技术工人的紧迫形势,就“拔苗助长”。要防止“忽视质量”却“堂而皇之”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半成品劳动工具”的现象,防止走向脱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轨道。
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高职学生的成长渗透着家长的心血和学生本人多年求学的高昂,家长和学生固然希望毕业后有一份工作,但这份工作绝不应该是刚就业又很快失业,绝不应是只能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绝不应是虽受过多年教育却终日在现代化的大生产线上重复简单的动作。如果我们这样对高职教育定位,那我们是无疑在用教育的资源为21世纪大量的“血汗工厂”培养廉价的“工作机器”。如果是这样,那不仅是这些充满理想的高职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的极大悲哀,更是中国高职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一种悲哀。
因此,高职教育的生存绝不能仅仅是为了满足“成千上万数以亿计劳动大军”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数以千万或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不一定仅仅由高职教育这一条管道来培养,是否愿意成为或者可能成为这千军万马中的一员,不完全取决于高职教育的存在,我们必须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选择。高职教育如果还坚持自己作为一种“高等的职业教育”这样的神圣称呼的话,就必须固守教育的良知,坚持培养“人”的活动,善待自己的神圣职责,善待自己的培养对象,不能过度地追求“就业率”,降低质量,去迎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背景下高职教育走向问题的思考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