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分析与课堂提问

时间:2017-12-13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IRF模式 课堂话语 教师提问

  论文摘要:通过转写一节高中课堂话语实录,采用描述性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主要考察课堂话语模式中会话结构,探究如何通过教师提问教促进课堂互动,增加学生的输出机会,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课堂话语在正规中是知识传输、知识获得、知识建构等的重要媒介。它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师话语、学生话语、师生互动话语、甚至课堂闲话。在课堂话语领域,国内外许多学者对课堂话语进行了大量实证性研究,如Sinclair &Coulthard(1975),Ellis(1994),周星与周韵(2002)。但是他们的研究局限于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课堂,得出的结论是传统的课堂没有为学生提供较多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课堂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交际,而且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改希望学生有更多的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和时间,能够通过更多有意义的语言运用提高目的语的综合运用能力。那么在实施新课标若干年后,现行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究竟有什么特点?高中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话语现状又如何呢?本研究试图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运用课堂话语分析理论,通过课堂录音的手段对一节在温岭中学展示的词汇课Module 1 Unit5 Nelson Mandela/learning about language (新人教版)做了师生互动话语结构分析,探讨在新课改实施多年的背景下,现行地方高中英语课堂话语现状。

 1 课堂话语结构分析
  所谓课堂话语(classroom discourse)是指在课堂情境中使用的语言,由于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特殊的角色及他们同时所进行的活动,课堂话语的形式及功能与其他场景中所使用的语言不同。Sinclair(1975)和Rod Ellis(1994)把课堂话语概括为IRF三段模式,即教师的引出语目(initiating move)、学习者的回答语目(responding move)和教师的反馈语目(feedback or follow-up move)。大量的研究表明(Amy B.M.Tsui,1995),这种三段式的IRF再课堂教学语言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如:
T:Who is a generous,active,devoted,selfless hero in Elias’mind?Who? (initiation)
S:Nelson Mandela. (response)
T:Nelson Mandela. (feedback)
通过笔者对这节课堂实录转写成的语料分析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大多采用这种三分模式组织教学(如上例),这一模式中教师的主控地位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一模式能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要求吗?笔者认为在这种IRF 模式的教学里,学习者在外语发展上可能会出现三个问题。第一,与教师相比,学生运用目的语相对较少。第二,学习者几乎处于被动地位。第三,学生只是被动地对老师的提问做出反应,而不能积极地处理信息。因此,这种孤立的提问-回答-反馈模式,无论无何操作,都不能给学生创造许多交际机会。不过在这节展示课上,笔者感受到教师受到了新课改的影响,为了促进学生有更多输出进行了更多提问,重新启发了学生,让IRF模式有一些新的变化形式。如:
T: Please make up your own sentence using the first sentence structure “These years/days have seen…” (initiation)
S:These weeks have seen many unusual things .(response)
T:These weeks have seen many unusual things.Can you tell me an example? ( initiation)
S: In our school,many students went back home.(response)
T:Why did they go home?(initiation)
S:Because they have a cold.(response)
T:Yes,because they have a cold.Maybe have a fever,right?So take care of yourself. (feedback)上这节课的时候正处于“甲流”在全国肆虐的时候,某中学的一些学生因为得重感冒回家了,学生能在老师的启发之下,对当时的情况作出一个描述,这样的师生对话具有了真实性、交际性、互动性的特征,学生也有了更多机会输出目的语。
虽然这样的比IRF结构更为复杂的结构的会话比例只占到了21%,而IRF模式占到79%,但是在这样一节词汇课上,老师对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师生互动有了一定的实践。笔者认为在真实的课堂语境下(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IRF已无法满足交际性的课堂组织要求。目前对外语发展的要求不仅只强调语言的准确形式,而且还要求语言内容和交际能力。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传递的话语信息,适时地增加学生的话轮,才能提供学生更多输出和其使用目的语的机会,增强学生使用目的语的准确性和流畅度,从而提高二语习得的效率。

  2 课堂提问
那么如何适当增加话轮?增加师生互动,给学生更多机会输出目的语的机会?这就与教师提问技巧有相当大的关系。在教师课堂话语中,提问占了很大的比例。
Chaudron(1988,转自Amy Tsui,1995)在其对教师提问行为的研究中发现课堂话语20%-40%由问题构成,因此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师的“脚手架”(scaffolding)的作用,教师提问设计是关键。如今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应少讲,尽量让学生多讲,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获得大量的输入又能有足够的输出。对那些不愿主动发言的学生来说,课堂提问作为引导学生输出地主要手段,在促进二语习得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提问的技巧更是对学生输出更多的目的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Long&Sato(1983)对提问的分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论述。他们提出了展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s)与参考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的划分。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并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例如:
T:What did Elias do to help Nelson Mandela?(display questions)
S:He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
T:Um?
S:And he blew up some government buildings.That’s all,thank you. 

谈高中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分析与课堂提问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