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广播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时间:2017-12-19 我要投稿
   论文关键词: 广播编辑 编辑学体系 现代技术

   论文摘 要: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广播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播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广播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一、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广播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
理论界与广播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广播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广播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广播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二十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广播新闻是利用广播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广播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收音机里的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概括地说,广播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广播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人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广播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广播新闻采编过程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广播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即组织、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编辑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录制系列(连续)报道、发动听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广播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播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广播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现场录音,编写了文字稿,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录音的剪辑;2.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3.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微羽,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手机进人广播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人。

如何建立广播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