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7-12-22 17:56:0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为何要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论文摘要]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新问题,达到两个“全体青年”的要求,笔者认为要加强共青团建设,实现工作理念、工作形式、工作载体、工作作风、组织体系的五大转变,从而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

  [论文关键词]高校共青团 建设团组织

  共青团是党领导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其根本职责在于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高校共青团作为基层团组织,只有做到广泛地“吸引”青年,才能进一步“凝聚”青年,从而提升团的战斗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增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关键在于提升团组织的吸引力。

  一、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一)外围环境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当前国内环境:经济体制改革,多种经济成分共存带来利益主体多元化,分配方式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一定程度的意识形态淡化和道德选择多样化倾向。

  青年是最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最少约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群体,外部环境的多样化倾向对青年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时刻影响着青年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认真研究分析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变化,可将它总结为: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四个压力,六个更多。四个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六个更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往往更多采用生产力标准而非意识形态标准,更多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非传统道德标准,更多采用批判标准而非建设标准,更多采用与国际接轨标准而非中国特色标准,更多采用具体利益标准而非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是感性的、快新的、流行的标准,而非理性的、严谨的、稳固的标准。如果依旧拘泥于旧思维、旧框框,不能理解或承认青年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不仅不能起到“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作用,还会直接损害共青团对于高校青年学生的影响力,出现“不怕共青团不跟党走,就怕青年学生不跟团走”的现象。

  (二)高校体制改革带来的新要求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教育体制的发展推进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行淡化了原有班级团支部的概念。青年学生可以选择专业、任课老师、上课时间等,这势必打破了原有专业设置的界线,出现同学不同班的现象,班级团支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削弱。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成才需求多样。尤其是近几年,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学生将自我定位与就业方向结合,形成了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寄希望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更多的第二课堂来丰富自身阅历,提高自身素质,这对高校共青团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三)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考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了大学生活的每个角落,手机、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其开放、快捷、互动、平等、自由与青年学生年轻、活跃的内在特点相互结合,产生了强烈的共振。可以说,青年学生是手机、网络的最大客户群,同时也是受手机文化、网络文化影响最强、最普遍的群体之一。许多我们认为的新闻对他们来讲已是旧闻,许多我们“瞠目结舌”的现象他们已是“见怪不怪”。因此,当代青年大学生既是“开放”的,也是“自闭”的,高校共青团组织如何能够做到思想引领,凝聚青年成为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