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再创造”,走向“会学习”

时间:2021-04-16 15:20:2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经历“再创造”,走向“会学习”

摘要: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能让学生学会对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学习方法。学生只有会学习了,他才能从容面对各种问题,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在学习活动的组织上应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努力唤发“再创造”的活力,努力提高“再创造”的水平,让学生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学会数学学习。
关键词:“再创造”   学习活动    元认知    会学习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习者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文本知识灌输给学生。
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在老师的分析指导下能“游刃有余”,独立解决问题时却“无从下手”;在试卷上能“心灵手巧”,在实践中却“笨手笨脚”。究其根源,都是应试思想惹的祸。应试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剥夺了学生作为主体进行独立探索、质疑、讨论等活动的权利,学生循着老师提供的内容和方法,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的聪明才智都被整齐划一地扼杀了。
可见,要摆脱这种教育的尴尬境地,就必须牢牢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我们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让他们在“再创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外到内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学会数学学习。
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和探索:

一、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唤发“再创造”的活力。
1、自主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习得自学方法。 
 学生是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的人,任何不尊重学生自主权的教学都不是成功的教育。立足学生主体,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自己、发展自己的训练场,突出“三自”;自学,先学后教,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学习未知;自悟,先体悟再理解,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联系生活、联系自身的体验去感悟、去体会;自练,先尝试练习再分析,让学生拿起实践的武器,给予足够时间,提供条件,去体验科学探索的心理历程。
2、探索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探索能力。
小学生具有探索的天性,在教学中,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不断积累数学学习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以长方形、正方形内角和为360度为嫁接点,将长方形转化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引导发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的一半,接着让学生猜测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还是小于180度,再让学生或测量或折纸证明自己的猜测,通过交流归纳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在这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结果告诉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去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体验和领悟、探索和发现、把握和发展,这样的.探索,使数学知识恢复了生命活力。
3、主体性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增强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变被动性实践活动为主体实践活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使学生时刻进入积极的情感状态,不断丰富学生的内体验。
例如,教学“秒的认识”时,根据学生对这一时间单位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的事实,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听一听秒针走动的声音、数一数秒针的节奏、比一比谁的节奏最合拍、做一做一秒能做哪些事等多种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二、 落实“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提升“再创造”水平。
元认知是人们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元认知在整个智力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活动起调控作用,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人的智能发展和提升再创造水平,在教学中,我们应重视让学生学会:
学会提问: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学生既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懂了,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懂。应该说会发现问题、会提问是自主意识觉醒的表现。在教学中,应让学生从模仿开始,学会提问。例如,教学“千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先提问:“看了课题,请你猜猜,今天我们将学习什么?”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与课题有关的问题,像“今天研究什么样的数进行大小的比较?”“怎样比较大小?”长期坚持,学生就能学会看着课题提问题,会提有价值的问题,有质量的思维火花会不断涌现。
学会反思: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并在总结过程中得以提升,使学生在反思、调整、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思考能力,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何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推导公式的过程。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
转化
 
平行四边形面积——---------长方形面积
寻找对应
 
 

经历“再创造”,走向“会学习”

S平=底×高-------------S长=长×宽
通过反思,及时将学习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把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渗透“化归”方法,提升了学生“再创造”的水平。
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反省,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产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为什么可以这样学”等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并通过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监控今后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策略水平。
贯彻“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给学生提供经历数学“再创造”的条件和机会,充分享有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通过探索、整合、建构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那么,在经历了体验、生成、发展的过程后,数学留给学生的可能不仅仅是先前意义上的抽象的符号、公式,而是让他们终生受用的东西——学习方法,这是一块支撑学生终身发展的奠基石。从这种意义上讲,数学课堂教学体现的就是一种完整的人的教育。不仅仅让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中历炼探究精神,获得数学思想方法、秉持科学态度、点燃自信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探究性课堂学习的支持策略》—俞正强《小学数学教师》, 2005.1
2、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梁文芳

【经历“再创造”,走向“会学习”】相关文章:

烟草业营销管理走向论文06-18

研究分析当代教育哲学研究的问题走向的论文12-12

浅析从虚拟走向现实的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论文10-19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发展走向论文06-20

学习哲学论文06-17

培养英语学习策略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教育论文09-04

大学生学习论文04-09

整合学习医学教育论文06-29

《撰写教学论文》学习心得08-03

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学论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