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数学文化—读《漫话数学》

时间:2020-10-09 12:10:3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漫谈数学文化—读《漫话数学》

 我个人很喜欢数学,但感觉没领略数学的精髓。精髓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思维方式,可能是一种创造性。当今数学学习中,太多问题被公式化了,太多东西被套路化,学生只要不停的练练练,就能熟悉到能应付一切考试的地步。如果仅仅是为了专业学习,无可厚非,但仅仅靠做做题,看看课本,很难领会到数学内在的一种美。当然具体我也说不出美在何处,但我可以明白的说出数学打动我的是什么,那就是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而都能得到解决,不同选择可能决定了解题难度的不同,比如从几何角度,比如代换,很多化归思想很奇妙。高中时我看过《漫话数学》这本书,让我真的觉得数学的奇妙,感到数学不仅仅是课内的公式定理和题目。你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可能这个过程中又触类旁通引出千千万万个问题,这个过程是一个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任何人一旦进入其中,就沉浸于思考的乐趣而无法自拔。遗憾的是,我很少有这种感觉,虽然做题很顺,但却觉得做的索然无味。也就是在为考试而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发觉数学思想的精彩。

漫谈数学文化—读《漫话数学》

  数学和文化,在我乍一看来似乎不怎么搭边。但也可以说数学是一种文化,它影响了人类发展的进程,很多学科如物理化学的学科基石的建立和一些重要发现都离不开数学的帮助。物理和数学甚至很多地方都互相交融,难以分割。这点在牛顿身上可以得到验证,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离不开他天才般的数学思维。数学问题从古至今近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很难一本《漫话数学》就能概括完的。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起一个引发兴趣的作用,里面的很多问题和课堂数学贴近,但又深入地探讨了一些公式或是概念的来龙去脉。比如洗衣服的问题涉及函数部分,比如极限的阐述,比如定积分的问题,比如数系的扩充,一下子引入复数范围的方程,又高于数学课本的阐述,比如几何部分对三大尺规作图问题的解释,又引出蔓叶线,螺线之类的概念,让你真正叹服:数学的灵巧多变,绝非一个人一生能穷尽的就能学习尽的。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感受到数学的源远流长,数学产生于生活应用,但逐渐发展成为了思维性的学科,很多数学问题其实在生活中没多大意义,但极富趣味性,吸引着很多人试图去解决,这种吸引究竟源自何处?恐怕就是一种纯粹的思想乐趣吧,我想这也是数学文化内涵的一部分,一种文化传承至今,必有其独到的魅力。数学文化带给人们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思考和创造的魅力。只有思考,你才会真正挖掘到其中的内涵,你才领会到其中的博大精深,你被其深深吸引而无法抗拒。

  谈了这么多数学的好,话转回来。为什么当今的学生们很少有热爱数学的呢?别给我说爱做题就是爱数学,完全不同。我也不敢说我是热爱数学的。热爱是发自内心被其吸引而喜欢,而不是为了某个功利的目的。那些搞竞赛的学生,或许能发现数学的一些美,但大多数也只不过仅仅为了得奖,从而为升学增加一份筹码。很多学生从小有数学恐惧症,他们不是怕数学,而是怕数学考不好。数学真的是用来考的'吗?如果是我,那就得把应试数学从数学这个领域划分出去。说到这,《漫话数学》给我最大的一个感慨,就是数学文化虽然博大精深,但却普及的太少了,很多趣味性的问题很能引发我们学生的思考,作为上课教学的一种补充,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真的从心里被数学的巧妙所折服,还怕没动力去钻研么?除开这种应试式的学习,在课余时间多一点对数学文化的了解,仅仅是一种思考的乐趣,能享受数学所带给我们的精妙绝伦,那就足够了。

  在课堂,数学文化也不应该仅仅是一中师生之间的讲授——单方向的灌输。老师的经验比学生丰富,认知的东西也更深更全,他所该做的,我觉得就是一种引领性的作用,引导我们正确的思考,像一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在数学王国里尽情的探索。

【漫谈数学文化—读《漫话数学》】相关文章:

1.高中数学教学如何落实数学文化教育论文

2.高中数学中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和引入策略论文

3.初中数学课中文化缺失的原因与对策论文

4.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5.编写数学预习提纲论文

6.数学论文写作攻略

7.数学论文写作思索

8.数学建模论文答辩

9.谈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