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中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1-04-17 12:46: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述中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社会分层 高等 公平
  论文摘 要: 社会公平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点话题,高等教育公平也是备受争议,本文从社会分层的角度探讨了不同阶层子女在高校选择类型、专业,以及家庭资本与资本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影响这三方面的问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人们发现伴随这一巨大的成就一起出现的是社会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地区差异也越来越大。中国古代有句话:“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人们的心理落差越来越大时,就容易导致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于是人们再次聚焦公平的问题。高等教育充当着社会“选拔器”和“均衡器”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的公平直接牵动着社会公平的神经。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高校扩招使得相当大一部分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这是不是就意味着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走向公平?实则不然。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宏观上与绝对数量上增加了教育机会。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许多研究者发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增加的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阶层上仍具有差异性。《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表明:“公平问题仍然严重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之中。城乡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不同社会阶层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平等,不同地位、不同地区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以及教育质量的差异、女性较男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不利处境等已经严重地威胁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① 
   
  一、教育公平与社会分层的内涵 
   
  1.教育公平的内涵 
  瑞典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是个体的起点;第二是指中介性的阶段;第三是指最后的目标。即教育起点上的公平、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和教育结果的公平。 
  高等教育公平是教育公平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概念,参照1965年由美国、英国及西德等21国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在有关报告中提出的“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内涵,高等教育公平是指:能力相同的青年,不论其性别、种族、地域,皆有相等的接受非强迫性的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各阶层的成员,不论其家庭背景、个人出身,皆有相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社会各阶层的青年,都有相等的进入高等学校深造的机会。 
  2.社会分层的内涵 
  社会分层是指建立在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体系。②社会的不平等或不公正不完全取决于阶层差异的大小,而在于是否存在一个较为公正的社会分配系统和平等的阶层流动机制,这种机制能够有效地把社会中的优秀人才选择到较高的阶层中。另外就是由分层所形成的阶层间的内在张力是否会成为阶层间正常流动的内在动力。 
  社会分层的首要前提是确立社会地位指标体系,即社会分层维度或标准,采用不同的社会地位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社会分层结构。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不同的'分层中轴,即最核心的分层地位,它决定其他分层地位的获取。如农业社会的分层中轴是土地,占有土地的多少决定一个人在社会分层结构中的地位;社会的分层中轴是资本,社会成员阶层地位的高低取决于其拥有的资本及其增值状况;后工业社会的分层中轴是知识信息,个人社会地位的获得极大地依赖其知识信息获得的机会和能力。③所以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多寡会直接影响他将来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的取得。接受高等教育被很多处于中下阶层的人看作是“跃龙门”,是摆脱父辈的阶层地位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捷径。高等教育的公平是决定这条路径畅通的关键。 
  有学者认为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会影响到社会化的实现,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李承先认为:“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大批产业工人称为结构性失业者,家庭经济情况恶化,负向流动成为社会下层。占全国总人口44%左右的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不具备或者少具备现代生产技能,收入低下,其在社会中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社会底层过于庞大,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实现现代化的瓶颈。”④ 
   
  二、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公平的影响 
   
  1.不同社会阶层子女进入学校类型的差异 
  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城市本科生是的281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在2000年是17.6%,比1990年下降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在1999年是16.3%,比1991年下降2.5个百分点;北京师范大学在2002年是22.3%,比1990年减少5.7个百分点。而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学院等非重点大学,2002年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63.3%,高于2001年7.9个百分点。袁本涛在最近的一项研究调查中发现,从1999年到2004年,清华大学在全国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录取新生的比率为44%—51%,县市及县级以下,包括农村的学生录取比率较小。以2004年为例,在清华大学新生中,4个直辖市新生比例占20.7%,全国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新生比例为46.2%,户籍是农村的新生为21%。⑤ 
  据调查,出身于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私营主和经理人员阶层的子女进入重点大学的几率要远远高于商业服务人员、产业工人和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的子女。那些出身于医生、律师、教师、工程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子女是商业服务人员阶层子女进入重点高校的15.2倍。显然,在整个社会阶层构成中,优势阶层占有的经济、文化和资源对其阶层的精英维护和保持起到了重要的和稳定性的作用。重点大学,倾斜的资源配置在为一部分幸运儿铺设了一条通向社会阶层制高点的黄金通道。“重点学校的传递性,将会层层放大社会生活中的阶层差异”。⑥ 
  2.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选择专业的差异 
  由于不同专业所体现的入学机会的多寡及个人预期收益的高低有所不同,不同阶层家庭对其子女在专业选择上能给予的指导性不同,各阶层子女在选择具体专业时产生了差异。 
  处于社会中上层阶层家庭的子女在专业选择时多倾向于选择那些切合时代特点,社会需求性大,未来就业前景看好,毕业后就业率高,发展空间大,专业性强,具有市场竞争性,入职后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的热门专业,比如法律、医学、经济、管理等。而那些处于社会中下层家庭的子女为了一次能够考上大学,减少考学的经济压力,因此选择那些报考人数不多,竞争不激烈,招生名额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学费偏低,对学生有优惠政策(如师范、农林、军事院校)的高校。    3.家庭文化资本与资本差异对子女接受高等机会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学家是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在三个资本中,一个家庭所拥有的文化资本最难在短时期内有质的改变。法国学者布尔迪厄最早提出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社会各阶级和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技术、气质及文化背景的总和,是一种有别于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基于对文化资源的占有的资本。“文化再生产模式”指拥有较高文化教育背景的父母,其子女在教育机会上享有优势。父辈的文化教育水平能在子代得以继承和延续,从而完成家庭的文化再生产过程。文化资本是实现文化再生产的主要机制之一,也是制约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隐性因素。拥有较多文化资本的父母,通常会更加重视子女接受教育的状况,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文化氛围,使子女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等,进而使其子女能够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有调查显示,随着母亲文化程度的提高,其子女进入优势资源高等教育类型学校的比例也在提高。早在200多年前,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就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推动摇篮之手,正是推动世界之手。” 
  在形成不同阶层子女入学差异的众多影响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尤其表现在就读学校类型和专业上。自1997年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普遍“并轨”,高等教育开始全面实行收费,教育消费支出的承受能力直接由收入决定。国家统计局在2000年对4万个城镇家庭居民家庭收入情况的调查表明,占调查总量20%的高收入者拥有相当于42.5%的财富,贫富差异问题趋于严重。高额教育补偿费用与家庭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对原有的教育制度造成了冲击,使教育机会不均等现象加剧。 
  父母拥有较多的经济资本,意味着他们有较为雄厚的经济支付能力,能够为其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多的资金,从而能够为其子女提供充足优质的教育,使其子女在各级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均能抢占先机。 
  不公平的高等教育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的隐患,然而更需注意的是,高等教育的不公平最直接的结果是中国社会正常的社会分层流动的停滞,这是极其危险的。这种危险不仅仅来自社会下层的不满、社会的不稳定,更重要的是,一个稳定流畅的社会分层流动机制,不仅能缓和社会矛盾,而且能使民族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丰盈的造血功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社会低阶层人士向上层流动,这无疑能促进社会进步,焕发社会的活力,也能使社会各阶层利益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体现。因此,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强心剂。 
   
  注释: 
  ①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②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③陈成文.土地流转:一个阶层结构再构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学报,2006,(4). 
  ④李承先.高等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⑤袁本涛.调查显示:清华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报,2007-10-12. 
  ⑥杨东平,黄一.阶层锁死——教育公平失衡之忧[N].经济观察报,2005-03-18. 
   
  : 
  [1]别敦荣,朱晓刚.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道路上的公平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2]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3]陈成文.土地流转:一个农村阶层结构再构过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4). 
  [4]李承先.高等民主与中国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1). 
  [5]袁本涛.调查显示:清华新生八成是城里娃[N].解放日报,2007-10-12. 
  [6]杨东平,黄一.阶层锁死——教育公平失衡之忧[N].经济观察报,2005-03-18. 
  [7]董云川,张建新.高等教育机会与社会阶层[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论述中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

【论述中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相关文章:

民法规则与民法原则之间的关系探析08-07

谈谈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09-23

试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文06-15

试论大学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健美操之间的关系的论文10-22

哲学与法学的关系探析08-07

数学与医学的关系论文04-26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文02-18

探析关于钢材期货\现货\电子盘之间关系09-24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10-30

浅谈法律与自由的关系论文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