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时间:2022-12-08 02:14: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外语教学

  【论文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当代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学生解决词汇量和语法等语言问题,而且要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教学内容之一。
  
  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困惑:学生能熟记英语单词,语法也掌握得不错,但不知道美国南北战争;知道罗密欧和朱丽叶是爱情的象征,却不知道这两个人物出自于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大学生喜欢过洋节,在万圣节时买搞怪面具,却不知道万圣节到底是何来历……。对于英语的习得,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掌握四级要求的四千五百词汇和语法?还是提高语言能力进行跨文化交际?如果说语言只是一种工具,似乎不够全面,但是,任何对语言的定义都不会否定语言的这一重要功能。我们要利用这一工具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此,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习得语言的一个重要目标。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理应成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宗教信仰、风俗人情的总和。文化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具有什么文化,并不取决于他的种族、肤色,而是取决于他生活的文化环境。文化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即使某个人掌握了特殊的行为方式,如果不为广大的社会成员认可并共有那就不是文化。文化是传承的,是社会遗产。由于文化的传承,使得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含了历史的积淀。
  交际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交际是多个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的连续过程,当各个构成要素出现文化差异时,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即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交际不是在真空地带进行的,它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展开。因此,交际的过程和各构成要素会不断地受到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文化的差异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文化的差异表现在文化的各个层面,如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文化差异越大,跨文化交际时发生困难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了解双方文化差异将有助于减少误解和歧义,促进交际顺利进行。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成功进行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文秋芳(2005)认为“交际能力既可以指母语学习,也可以指外语学习。与母语交际不同,外语交际的双方往往存在着文化差异……为此,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更具有针对性,因为这一概念包括了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胡文仲、高一虹(1997)指出,外语教学的目的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在微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语言能力”。从知识的角度来看,语言能力包括语言单位各个层次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篇章等。从语言技能来看,它包括听、说、读、写、译。在中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主要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宏观层面,外语教学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向更加整合、潜能发挥更充分的方向发展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扬弃贯通能力,而扬弃贯通能力又包括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整合能力。
  理解是认识和情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学习和体悟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通常所说的“跨文化意识”便是对另一文化的理解能力。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理解能力的学习者对新的文化有着理性的洞察力和感情的移情能力。“评价能力”是对所接受的文化信息进行理性评判的能力。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评价能力的学习者不仅了解某一文化,而且能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接收文化信息。同时,他对自己的文化归属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偏见有着清醒的意识。“整合能力”使学习者能够将新的文化信息与已知的文化图式相结合,成为自己人格中的有机整体。如果将“文化”看做是人的“精神食粮”,那么就不妨把“理解”看做“摄取”,把“评价”看做“消化”,把“整合”看做“吸收”。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非常丰富,因为“文化”这个概念几乎无所不包,而“交际”的过程非常复杂。要想挖掘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所有要素几乎不太可能。以胡文仲、高一虹和文秋芳等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是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文秋芳第一次明确区分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是对以往交际能力模式的进一步补充和发展,而胡文仲、高一虹的“社会文化能力”概念更是对一般意义上“跨文化交际能力”概念的扩展和深化,把外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延伸到通过对母语文化和异文化的理解、评价和吸收而达到的内在人格的整合和完善。如果说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的话,那么,“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它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与人的素质培养这一整体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外语教学
  全球化发展对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教授语法、词汇、语音,还应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考虑外语教学的改革。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恰当地使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外语教育应是跨文化教育的一个环节。美国21将世纪的外语教育目标归纳为5个C开头的单词,即:communication(交际)、cultures(文化)、connections(贯连)、comparisons(比较)、和communities(社区)。这些目标可具体概括为:运用外语交际、体认多元文化、贯连其他学科、比较语言文化特性、应用于国内外多元社区。这“5C”的目标都体现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大量文化内容的习得而实现的。所以,学生除了学习语言系统外,还必须接触该语言丰富的文化内涵。当然,文化知识包罗万象,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掌握某一语言所有的文化知识。因此,学生应该学会如何利用工具书、网络等手段去查找所需的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恰当地运用这些知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授和传播必然借助于语言。语言受文化的影响,反之又对文化施加影响。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将主体文化和客体文化渗透于外语教育之中,强调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强调学生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传统,加深国际间的理解,而不应把语言仅仅当做是一种符号系统来学习。
  胡文仲(1994)指出:“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换言之,越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就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语言。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还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两者互相渗透、互为补充。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①讲解法。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英美文化进行讲解、阐释,使学生习得英美文化。②情景渗透法。按照英美文化规约进行语言实际交流,特别是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交流。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图片、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给学生以直观的情景式的感受。③阅读分析法。借助英美文学作品和期刊、杂志、报纸习得英美文化。
  四、结束语
  作为英语教师,同时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身份。英语教师既是母语(汉语)文化背景中的成员,又是目的语(英语)文化的习得者与传授者。在英语教学中,这两种文化身份有时或许不一致,但并不是矛盾的,而是动态的或者说是互动的。这种双重身份不仅不会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反而有助于教师在传授异文化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的理解。教师只要持之以恒,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凡、Stephen L.J.Smith .文化碰撞——中国北美人际交往误解剖析[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23~25
  2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71~73
  3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26
  4 杨宏.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36
  5 刘艳秋.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7:125~127
  6 文秋芳.跨文化口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68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

【浅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外语教学】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意识培养08-02

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论文06-25

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目标及实践对策06-09

外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08-02

浅析多元互动模式下的跨文化08-02

培养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08-02

浅谈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目标及实践策略08-17

谈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语言交际论文(精选6篇)05-12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论文(精选15篇)06-24

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论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