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多些“文言味”

时间:2020-10-25 20:08:3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让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多些“文言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渗透到了文言文的教学领域,正指导着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不断尝试创新,但不少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却矫枉过正,使文言文教学缺少“文言”味。本文重在论述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文言味;初中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由于现代学生在生活经验、文化积累甚至语言感悟能力方面与古作者所在的时代有一定的差异,没有“文言味”的教学就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地实现在抽象中对文言文有生动深刻的理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那么何为“文言味”?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都经过历史的洗涤,都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如果我们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对课文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和延伸,以点带面,就能赋予每一篇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带着感性的认识进入课文的学习,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就有“文言味”,必然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课堂荡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文言味”的缺失
  近年来,伴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弘扬,新的教学方法的实践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文言文教学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热闹的景象。但在这繁荣表象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一些教师对新课标的曲解和误读,文言文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
  (一)忽视讲和练,过分运用说和演。新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很多教师开始视“讲授”为“满堂灌输”,视“练习”为“死记硬背”,把“少讲”“少练”,甚至“不讲”“不练”作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教师“讲”“练”多少成为评判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以致不少教师开始在课堂上追求教学的浅层面上的热闹:不切实际的“戏说”,花拳绣腿的“表演”,特别是遇到公开课,那简直令人叹为观止,简直就是艺术课,学生或滔滔不绝,或引吭高歌,但透过这些,语文味寡淡,文言味尽失。
  (二)忽视工具性,过分注重人文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注意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于是,一部分教师从过去单纯追求文白对译的教学误区中走出来,在“人文”上大做文章,结果矫枉过正,走入了另一个误区,即从弃人文性,只讲工具性,走向弃工具性,独树人文性。教师大讲爱国主义精神,把文言文教学变成了思想品德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言文毕竟是用古汉语写成的文章,要解读、体悟文章必须突破古汉语语言本身的隔膜。如果忽视古汉语基础知识的积累,那文章的解读只会是空中楼阁,临空蹈虚,这种做法的.危害甚至比前者更可怕。听听文言文公开课,看看刊物上的课堂实录,就会明白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
  (三)忽视传统教法,过分依赖现代教学技术。以前教文言文,教师全靠一张嘴巴、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执教者更是大黑板加小黑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悄然走进了教师的视野,如今多媒体课件做得越来越漂亮,一堂课简直就是一顿视觉盛宴。然而,对多媒体技术的简单理解和过分依赖,造成了教学中的另一个极端。课前,执教者不是把主要精力花在“教什么”上,而是将大量时间用在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绞尽脑汁,想用声、光、色、图来刺激学生。结果学生看不到教师的生动表情,听不到教师的精彩点拨,自始至终被眼花乱的画面和惊心动魄的声音所吸引,完全超脱了文本,何有“文言味”?
  二、“文言味”的回归
  一是指导学生畅酣淋漓地诵读。“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诵读中积累语识、培养语感、获得熏陶。对于文言文的读,首先的要求就是读准字音,特别是通假字、古今字、异读破读字,要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其次要读准古代诗文的节奏,停顿正确了,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
  二是鼓励学生如饥似渴地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字词句积累,没有一定量的基础知识的储备,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只能是一句空话。如实词“走”为“跑”,“书”为“写”,“尝”为“曾经”等等;如虚词“之”的用法有七种,连词“而”表示的意义关系有六种,只要熟悉用法含义,做到心中有数,再遇到词语,根据语言环境去判断辨析,自然会容易的多。但重视知识积累不等于孤立的字词训练,更不是古汉语知识的系统学习,在整体阅读中积累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如我在教授文言诗文时,我会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时间对学生抽背,上完一篇文言诗文后会及时默写,每个月还会安排一节背诵比赛课,本学期的所有学过的文言诗文都是背诵的范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依次派出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而我则会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来要求背诵不同的篇目,用这种方法能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背诵积极性,让学生的竞争中、趣味中学习,使学生在背诵中积累文言知识。
  三是教师高屋建地讲解。许多教师谈讲色变,其实讲解本身没错,关键是要讲得及时,讲得合适,讲得关键,讲得有效。如在教学中一定要把这些古汉字知识讲清楚,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理解文本含义。还有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观的局限,有些文章在思想上多少有些不好的东西存在。
  三、“文言味”的思辨
  文言文教学的回归,“文言味”的重拾却不能等同于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模式死板,思维训练缺乏等。教改之前我们教学文言文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上,整堂课就是由老师逐字逐句翻译,要学生“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每篇文言文教学都按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逐字逐句串讲,再进行“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僵化的模式中,教师“一言堂”,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学生不能举一反三,缺乏迁移能力。这种死抠字词句语义,整堂串讲的枯燥死板的教学现象往往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我们不能在提出“文言味”的时候“蓄起辫子”,玩起复古,重蹈覆辙。这应是全新的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让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多些“文言味”】相关文章:

1.博士论文 致谢 文言文

2.博士论文致谢 文言文

3.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存问题和解决策略论文

4.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论文

5.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快乐教学法论文

6.让快乐超越课堂课堂教学中的和谐生成论文

7.初中英语中的趣味教学思考论文

8.初中政治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9.论文:浅议初中读写结合教学中的引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