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时间:2021-04-28 16:35: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需要欣赏美,追求美。即使是羽翼未丰的中学生也渴望生活在美的世界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就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种类的美学宝库,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它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语文课自然也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的重任。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里,越来越多的教师已充分认识到“美”的独特魅力,认识到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呢?
        一、创设情境,美在氛围
        心理学研究显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辞兼美的典范文章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欲望,这种审美的心理欲望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采取有效的方法,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
        生动优美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例如,导入《春》课题时,我满怀激情地说:“一提到春,我们眼前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无尽乐趣;一提到春,我们就联想到‘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又绿江南岸’、‘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佳句。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我们读读课文,想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写春的?”这样的开头语,充满激情,意境深,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气氛之中,学习兴趣浓厚,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平时在授课时,我们自己应该先受到文章的感染,该亢奋时,昂然动情;该悲壮时,慷慨淋漓;该委婉时,和风细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变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从而拨动学生内心的“美感琴弦”,引起情感共鸣。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诗人采用了由低沉缓慢走向高亢迅疾的节奏表达赤子深情。在低沉缓慢处,我们学习时如泣如诉、似哀似怨;在高亢迅疾处,我们学习时热烈奔放、一往无前。学生受到这种情趣陶冶,自然体验到了作者的心绪,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诵读文章,美在感受
        诵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手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叶圣陶主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把文章的审情理趣通过声调语气传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体会。“不知不觉地,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先生描述的这种境界就是通过吟咏诵读所达到的审美境界。所以说正确的诵读能使人体验到优美的意味,把握住文章的脉搏。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这是一种时空艺术,一种听觉美感享受。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必要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诵读的方法和技巧,懂得重音、停顿、速度、语调等要领。并在反复吟诵中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领略文章的情感意蕴。让学生体验到语文课的美,不是靠教师读,还得让学生们读起来,教师是审美指导的导游者,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深入意境,去主动关照诗文作品中的生活,去具体地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在自己的情感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如何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呢?一定得让学生反复的读,在读中去领悟语文的一切。试想,一篇好文章,不读何以明其言?不读何以晓其义?不读何以感其情?不读何以悟其道?若想正确朗读,需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停顿恰当,轻重适度,起伏跌宕,抑扬顿挫,能体味作品的音乐美,欣赏文章的言辞美,体验作者的情趣美。这样的诵读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能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细嚼词句,美在品味
        语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语言美是语文教材所选课文的特征之一。文章美的语言主要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这种语言有很强的感染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细致品味文章美的语言,可以陶冶思想情感,进行审美培养。语文教学“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因此,要充分体会课文的美感,还要咬文嚼字,把蕴含在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会出来。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进行艺术的“咬”文“嚼”字,能创设联想情境,从而体会语言的魅力。例如朱自清的《春》中有这样一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其中“偷偷地”和“钻”既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两个词也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和情感。而“嫩嫩”“绿绿”这两个叠词的运用,更突出了小草娇嫩、翠绿的特点,使人顿生怜爱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这些精美的词句,自然能使他们尝到美味佳肴。
        四、启发联想,美在再造
        素质教育要加强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感知美、品味美、欣赏美,还应该在教学中以作品中描述的形象作为诱导,激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飞向更美的世界。如《化石吟》一文,在观看化石的图片后,播放音乐《昨日重现》,学生随着音乐遐想,在想象中开始朗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向我们讲述的神奇故事从他们的联想中再造出来了,在他们动情的朗读中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