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时间:2020-10-29 17:41:4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然而,就像贝多芬要在苦痛与忍耐里寻找生活的“欢乐”一样,他将这苦闷化作了艺术的甘醇。他发泄着、彷徨着,寻找着一种“大爱”的欢愉。从来都是“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忧国忧民,从来都是“退则修身,进则治世”的大爱豪情。他一个心系苍生的、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在艺术里,悲剧(或者说关于悲的题材)总是多于喜剧。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文艺与政治的歧途》里说的,文艺是“不安于现状”的,而世界总有无数的规则与羁绊,人们活在这些乏味的规则与羁绊里,生活毫无意趣。而艺术就是要与这乏味作对抗的。当这乏味的毫无生气的规则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时,追求意趣的艺术就必将是苦闷的,是抑郁的。而悲剧就是在这两者的碰撞中产生的。今天,笔者将以刘天华先生为例谈谈他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
  说到二胡就不能不说刘天华,不能不说他创作的二胡音乐。刘天华先生在他短暂的人生里共为我们留下了十首二胡曲,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经典。如我们熟悉的《病中吟》、《空山鸟语》、《月夜》、《良宵》、《光明行》等等。关于这十首二胡曲,陈振铎先生把它分成六类,有的书上分成三类。相互对照之后,笔者觉得其实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是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苦闷、彷徨及由此引发反抗情绪的作品,如《病中吟》、《悲歌》、《苦闷之讴》、《独弦操》;二是表现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月白风清,诗情画意,充满着美好的想望,如《月夜》、《良宵》、《烛影摇红》、《光明行》。现以《病中吟》及《良宵》二曲对刘天华先生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略发拙论。
  
  一、此“病”非彼“病”
  
  刘天华的《病中吟》并非是在病中所作,他的病并不是指生病在床的意思,而是“表示了作者当年胸怀苦闷如病,不知何适何从的意思”[1]。在那个苦闷的时代里,刘先生像许多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一样,胸怀大志,希望在有生之年有所作为。然而,命运多舛,现实的无奈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到苦闷。失业的打击,丧父的苦痛,夹杂着理想的渺茫无着,增加了他的抑郁气质。如果要说《病中吟》是在病中所作的话,那么,这个病就是抑郁吧。的确,抑郁在医学上是一种病,是心理疾病。如果简单地说这是作者自己的病,恐怕欠妥,到底是社会的病重一些还是作者的病重一些呢?显然,是先有社会的病再有刘先生的病,刘先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他是为国家的前途,为民族的未来在忧郁,这种忧郁是超出了为自己的遭遇而自我感伤的局限了的。当然,自我的苦闷也可以成为社会现实的一种关照,但如果在这种关照之中再有悲天悯人的气质,那么这便成为一种超然,成为一种大爱。他既是忧郁的,也是伟大的。当然,艺术拒绝说大话,艺术在表现现实的时候会尽量地找出一些细节,以此来增强说服力。“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世界,而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2]所以,大爱要喻于具体的细节之中。所以我们听到的是“病中的呻吟”,而不是“我要反抗”的空头口号。带着一身的病,作者发出了一丝呐喊,是以一个弱者的视角来叩问这个社会。虽没有革命家那样直接,但显然来得更深刻,伤感得叫人怜悯,忧郁得让人欣慰。社会病了,是各人自保,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呢?还是做个忧郁的文人,为国家的前途苦寻一条出路?悲伤着别人的悲伤,忧虑着别人的忧虑?显然,刘天华先生做了后一种人。他的忧郁叫人喜爱。
  
  二、良宵几许?
  
  《良宵》此曲的创作背景是在一个除夕(1927年)之夜,作者和乐界友人及学生一起守岁,有感于除夜的温馨,加上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事业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心里很高兴,因而即兴创作了此曲。初听《良宵》此曲的人大概有这种感觉:听来觉得有些悲凉。有人说这是二胡的音色决定的,二胡不容易表现欢快的情绪。但在笔者看来,此说似乎欠妥。关于二胡可不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的问题,刘天华先生早就在他的创作里做出了回答:刘先生以“外人多谓(讥)我国音乐萎靡不振”而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光明行》。此曲采用了进行曲风格,格调明朗欢快,有种振奋人心的情绪在里面。并且他还说过“乐曲的处理与情感的表现不在乐器,而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上七情俱能表现” [3]。所以,二胡是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的。由于此曲在速度上是“轻快如歌”,所以陈振铎先生说,既不能太快,因为“太快则无轻快的.乐音思维之感”;“更不能太慢,如果太慢,那就显得过分地绵软而阴暗了,就与本曲的乐音思维相违背了。”[4]一个忧郁的人他表达喜悦的方式是含蓄的,没有狂欢,没有戏谑,是久受苦闷之后的一点安慰。即使是这本应狂喜的日子里也带有忧郁,或许是对前路茫然的又一种忧虑吧。但忧郁是淡淡的,喜悦才是今晚的主题。在此曲中间的带跳弓的一个乐段,就是对喜悦的一种强调,仿佛在告诉大家,今晚是应该高兴的,此时欢快成为完全的主题。但乐曲随后再现了前面的主题。作者回到了略带忧虑的思考。作者当时正想在北平筹办“国立北平音乐院”,但不知能不能被批准。作者的担忧应该是为此吧。事实证明这种担忧还是应验了,这一计划最后没有被批准。“良宵”不过是忧郁之间的一个插曲,毕竟“良宵难再”。
  不敢说刘天华先生的人生就是一个悲剧(他的英年早逝或许只能算是一种遗憾),但至少可以肯定,他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并且这美好的心灵时刻受着苦闷的摧残。这是一种大爱,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的大爱。含蓄而内敛,含蓄里带着深沉,内敛中不失个性,这就是我们忧郁的文人音乐家,刘天华。
  注释:
  [1]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44页。
  [2] 王宏建:《艺术概论》,2000年版, 第62页。
  [3]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8页。
  [4] 陈振铎:《刘天华的创作和贡献》,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7年版,第60页。
  参考文献:
  1.《鲁迅作品集》,作家出版社, 2006年1月第一版。
  4.袁静芳:《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3月第一版 。

【刘天华二胡音乐的忧郁气质】相关文章:

1.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论文

2.浅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论文

3.关于音乐的论文提纲

4.音乐专业的论文提纲

5.音乐生的实习致谢

6.最新音乐专业的论文提纲

7.有关音乐专业的论文提纲

8.从音乐人类学角度浅谈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论文

9.音乐作品情感表现与倾听中的音乐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