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2)

时间:2021-05-01 14:54: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关于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养教育



  三、重视高职人才培养中人文素养教育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开展社会活动
  高职教育办学的方向与培养人的目标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人文素养教育所关心的是整个人,而不是作为产品的人,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在教育活动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技能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学目标就是德、知、懂、会(做)等。知、懂是知识目标,以“适度”“够用”为准;会(做)是技能目标,高职教学是一种技能性很强的教学,掌握一技之长,学会做,这是高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目标。这种特点决定着技能是高职教育之本。同时,我们更应该明白,任何教育,德是品质目标,德的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寓育人于教书之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而非“制器”,人文教育的`重点在于如何做人,提供的是“道”。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只懂技术的“机器”,而是把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社会需求、职业特性和人的发展紧密结合的“职业人”。培养“优势技能与品质”还是培养“优势品质与技能”,这不单是字词的变化与顺序的颠倒,而是新阶段探索“职业人”培养的使命所在。
  第二,提高教师素养,树立严谨治学,言传身教。人文素质教育重点是人文熏陶,难点是观念转变,关键在于教师素养。教师既要善于教书,又要善于育人;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素养的培育人;既是启发学生去领悟知识技能的导师,又是人文素养优良的示范人。所以,要建设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他们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最佳承载者和实践者,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真正内涵之一。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授业解惑,还用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治学精神、思维方式、审美观念等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它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却又是关涉全局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使心灵得到理性的交汇。人的生存不仅是摄取物质财富,更应有丰盈的精神空间、情感空间和美感空间。教师言传身教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的力量,它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向往。因此,重构大学人文精神要从教师抓起,重视教师素养的提高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环节。
  第三,开展社会活动,提高人文精神,感悟人生。社会活动是学生人文精神与修养熏陶的重要渠道。通过主题班会、社团活动、公益服务和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享受人生的尊严,感悟人生的胜境。以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为平台,创设人文精神内化机制,如科技文化节活动、人文大讲堂、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技能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实践等。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创设完善人格机制,如服务新农村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让大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艰苦与快乐,让高职学生体验人生价值和意义,增强责任意识和理想信念,完善人格,做一个有品质、有修养的人。同时,在开展社会活动中,要注重科技与人文的结合。分管教育工作的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对高校领导曾作过这样的告诫:“不要精于科技,而荒于人文。没有科技,做不好事;没有人文,做不好人。”这句话对今天的高职教育仍有现实指导意义。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说:“科学和人文,是一个实现高度完美的双翼。只有双翼健劲,才能万里高飞,长空竟性。”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目标的必由之路,如果只重理轻文,重教做事,轻教做人,那么结果正如梁思成早在1948年所说的“半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灵魂的人,对社会而言就等于没有“主心骨”,对工作而言就失去了“生命线”。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在《用科学态度对待人文社会科学》的专论中指出:“没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指导,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活动。自然科学家及其自然科学活动一旦脱离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调控和推动,也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动力和社会责任。”科技与人文相融则是一个人成长较完美的境界,这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深化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人文素养课程
  这其实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它不仅仅是设置几门人文选修课或开设一些人文讲堂就能了事的,而要从人才培养规划、课程结构体系、校企合作、校园环境等方面综合来思考并构建。确立人文素养教育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学生在领会有关知识中蕴涵的思想内涵,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在内容上既要防止随意性,又不能重复,更不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要符合课程的规范要求。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个科学而又繁重的任务。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而言,开设人文素养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熏陶为目的的,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通识教育,而重在人的素养的提升。笔者认为,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应纳入高职内涵建设的范畴,设置必要的人文素养课程,使高职教育做到技能训练与人文文化的融合,真正体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这也是高职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自主调整。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一个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既可以了解并掌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情况,又可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全过程,研究并制定测评方法、测评机构、信息采集、评分标准等问题。
  (三)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相融合
  学校无特色、无品牌,究其实质,是学校文化的缺失。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因此,不论是百年老校,还是十年新校,都应有其独特的大学文化。文化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这文化不仅要反映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针、专业特色和独特的精神文化,而且更要反映大学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一离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就其校同文化而言,文化结构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这个文化结构同样具有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所共有的特征。由于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又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为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重视作为大学应具有的文化品位、独特品格和价值追求,更要注重具有“职业性”特征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素质的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应结合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把企业文化引进校园,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交融,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文素养教育相互融合,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真正体验到未来职业所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同时受到人文素养的熏陶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