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职业素养问题(3)

时间:2018-03-24 我要投稿

  4)培养学生初步的程序调试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调试程序时对错误的解决能力是非常差的。而对于一个程序设计人员来说程序调试的能力又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把程序中可能出现的常见错误进行分类:如常见的语法错误,逻辑错误等,通过具体程序的演示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不同错误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出现时相应代码处会有什么标记;其次,为了避免程序中出现不可预期的错误,让学生尽可能的在程序中添加异常处理功能,当出现错误时系统可以出现相应的错误提示,从而可根据提示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5)培养学生初步的文档编写习惯
  良好的文档是正规研发流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作为代码程序员,30%的工作时间写技术文档是很正常的,而作为高级程序员和系统分析员,这个比例还要高很多。缺乏文档,一个软件系统就缺乏生命力,在未来的查错,升级以及模块的复用时就都会遇到极大的麻烦,因此培养学生文档编写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首门专业基础课,涉及到的程序不会很复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是以强化学生文档编写的意识为目的。具体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的内容设计简单的教学项目,如:小学生四则运算器、拼图游戏、简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在实现这些案例时,要求学生在实现的过程中进行文档的编写,如:项目名称、用到的变量、控件及对应的名字、解决方法、关键代码、设计的优势及可能出现的错误、错误的基本解决方法等。通过该文档的编写练习可以使学生在变量命名的规范性、代码编写合理性、调试程序的能力,错误处理的能力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
  6)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创新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职业素养中的隐性职业素养,对于企业而言,更希望员工具备这方面的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等,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组选出组长。在根据教学内容分阶段完成小组项目任务时,要求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任务,完成后分组答辩并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在完成“小学生四则运算器”任务时,每组成员的分工有:界面设计人员、程序分析人员、代码实现人员、调试人员、文档编写人员、答辩人员等。为了在最后的答辩中胜出,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都积极的参与其中,中间遇到问题互相商量或查找资料,并且尽可能的创新,使得自己的程序有亮点体现出来。如:在最后的答辩中,有的小组界面新颖,命名及代码的实现比较规范,用到了很多课堂上没讲过的新知识,还有小组在程序中添加了音乐等等,总之经过这样的形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由创新的能力,加强了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和协作能力。
  四、总结
  以上基本IT职业素养问题是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总结,通过后续课程教师的反映和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映,该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效果也是比较明显的。然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这一门课就可以实现的,因此还需要在后续课程中不断的强化。同时社会的需求和教学的过程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雷瑛.《IT职业素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守森.《IT职业素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李超,熊璋.浅析高校计算机教育中的职业素养问题[J].人才培养2008(14):7-8.
  [4]连国华,杨功元.高职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职教论坛.2010(35):88-90.

上一页  [1] [2] 

浅谈《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职业素养问题(3)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