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听障儿童中国画教学(2)

时间:2022-08-30 13:24:5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趣”谈听障儿童中国画教学


   事实证明,几乎所有儿童对美术课都“情有独钟”。这是因为绘画可以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过程体验和审美愉悦。但是现在的儿童美术教育也变得急功近利了,往往把对美术表现技法的传授作为美术教育的全部,对儿童的艺术情感和审美素质的培养则流于形式,显得本末倒置。加之,传统中国画的艺术内涵大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仅凭教师干巴说教、笔墨传授,而不去营造儿童感兴趣的情境,吸引孩子们积极的参与实践和体验,那些中国画的笔墨技法将也很难消化、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听障儿童学习中国画过程中,只有让孩子们在用心接触外界并加以体验的基础上,挖掘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对花、鸟、鱼、虫等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设计、模拟相关的画境和语境,并创设一些直观的、有趣的教学场景,让孩子们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情趣,从而获得发自内心的学习和表现欲望,享受全过程并完成画作。
  例如上个世纪中叶,国画大师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忆想起童年时的乡村生活,从中得到了启示并完成了这幅杰作——山间泉涌的流水之中只画五、六只小蝌蚪欢游……如果在对画面笔墨技法学习前,将蝌蚪长成青蛙的过程简单演示,让“情”“技”交融,孩子们欢快之余,教学将更加富于情趣。
   看来,在儿童中国画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情趣往往让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受到影响,也会导致教与学双方产生互动“障碍”,必须要有所设计才行。
   四、体验意到笔随、趣味相随的“意趣”
   在中国画教学中,对技法的掌握与运用可以延伸艺术表现形式和学习者的视野。但只有将其与绘画者的文化修养、艺术素养相结合,才能体现中国画完整的艺术面貌。听障儿童的中国画教学仍然要以笔法和墨法的掌握为落脚点,让孩子们更多创造过程中感受笔墨情韵,体验自主创造的乐趣和收获,变枯燥训练为笔墨乐趣。
   对于听障儿童来说,中国画笔墨的学习、掌握和表现非常往往有突出的成效。通过笔墨游戏,我们可以让听障儿童亲身去体验与发现中国画的写意技巧。让他们用毛笔蘸墨、蘸水、蘸色在生宣上自由表现,留下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运动痕迹,及时表示赞赏调动他们笔墨激情。同时,帮助他们分析比较自己所“创造”的各种墨色及成因。还可要求孩子们选择不同的用笔用墨方法,去表现各种生动的形象,产生不同的笔墨情韵。如学画金鱼时,体验用笔洒脱、墨色清淡,才能给人活泼、轻松的意趣。
   随着时间推移,画者修养及其人格不断完善,其对中国画的意境将有更好的营造,画品也将得到提升。四川聋人画家高晓笛虽然只是将生活中常见的景象、儿时的生活移入画中,而作品洋溢着对自然的爱,亲切感人,扣人心弦。其实,她的中国画作品的高妙之处就在于意境美,一半在画上显露,一半留给观者想象。这与她日积月累的诗文修养不无关系。
   在听障儿童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切忌不要机械的、理性的去灌输技法理论,而要以“笔墨游戏”的方式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陈绶祥.中国画教育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大问题[J].美术观察.2005,(5):13.
  [2]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美]皮亚杰[Jean Piaget].傅统先译.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张宁.关于聋人美术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残疾人,2005,6:40-41.
   [5]高晓笛中国画作品:守望和谐自然的精神家园[J/OL].聋人在,[2008-12-28].http://www.cndeafcom/html/renwuyinxiang/20081228/3981.html.

【“趣”谈听障儿童中国画教学】相关文章:

中国画的传统精神03-11

中国画的艺术特色分析论文03-22

谈如何利用儿童文学教学培养中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精选11篇)07-30

谈汉语拼音教学策略03-22

试谈对《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的体会论文03-08

高专英语教学谈学生文化意识论文03-03

谈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论文04-07

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精选6篇)04-08

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04-30

谈中职学校焊工培养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