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学生观的后现代转型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2)

时间:2020-11-04 13:57:1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学生观的后现代转型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


  
  3.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
  在后现代看来,差异是无处不在的。对此,人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千方百计去消除差异,而是不断地去发现差异、尊重差异。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个体经验是多元并存的。“每一个学习者都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就要求我们树立差异性的学生发展观,一方面,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不仅是教育的起点,也应是教育着力追求的一种目标。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帮助,绝不意味着将按照预设的“完人”标准把学生培养成“单面人”,而应该遵循世界的丰富与多元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与个性,把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他们“是各不相同的,其不同的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至今所能认识到的。……他们不会同样地成长起来。因此,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发展的“宏大叙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发展的“小型叙事”,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与无限可能性。

试析学生观的后现代转型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


  
  4.多元化的学生评价观
  后现代倡导“本体论上”的平等,要求弃一切歧视,“去权威”、“去中心”、“拆结构”,“接受和接收一切差异”,这也就为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利奥塔提出“谬误推理的概念”,认为人类话语交往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一种绝对的共识和统一的标准,而在于通过宽松的争论去发现悖论和错误,追求一种异质的标准。这也就为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反映在学生评价观上,启示我们应该强调维护学习者个性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教育,反对从单一理念出发去关照世界、解释世界的做法;所有的方法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不存在千古不变的教条,而且教育活动中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受教育者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是多方向的、可选择的。因此严格地讲,教育者面对多少个学习者,他就必须建立多少种不同性质的关系,发挥多少种不同的影响,开展多少种不同的评价。
     
  三、学生观的后现代转型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革的启示
  
  1.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念:从理性至上到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事务管理秉承的是一种以服务学校为工作导向,以“管住学生”、“不出事”为目标,注重整齐划一的理性至上的管理理念。在这种管理理念里,学生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个假想的“完人”,在整个大学生活期间,他能够循规蹈矩,严格遵守各项管理制度。而学生的各种违纪违规或“非正常行为”,都可以在传统的学生管理制度中找到相应的处罚办法。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理念忽视了学生生命具有“完整性”这一事实。后现代学生观告诉我们,大学教育的真谛在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完整”的生命个体,而不是在强制、监督、惩罚中逐渐丧失个性的毫无生气的木偶。我们认为,注重生命的完整性,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才是学生事务管理的精神所在。具体而言,其一,学生事务管理的宗旨是服务人、发展人。从学生需要出发,学生事务管理组织应该“去中心化”,改变传统管理中学校、教师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强调一种以人为本、注重水平的管理风格,而不是朝向任务和功能的管理。高校学生事务应围绕学生发展成才的目的,增强服务意识,通过教育、管理、服务、指导的有机结合,营造出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把蕴藏在每个学生身上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挖掘出来,以达到个性的良好发展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二,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后现代强调多样化,强调人的非理性、差异性和创造性,这预示着我们在学生事务管理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寻求把所有学生都变成所谓的“完人”。另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边缘人”,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以及犯过错误的学生等等。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要在维护学生的利益、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的前提下,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意义。
  
  2.学生事务管理者的角色:从权威代言人到“平等中的首席”
  学校权威与教师权威一直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所推崇的,其典型表现是强调学生对教师的一切指令要绝对服从、对学校的所有规定要无条件遵守。在这种角色定位里,教师作为权威的代言人往往无视学生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况,不能将学生看作独立的、有自主意识和人格尊严的、与自己是平等地位的社会成员,仅仅视其为需要管理与驯服的对象。学生事务管理者与学生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管与被管的关系,其以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凭规章制度管人的时候远远多于平等交流与对话的时间。
  后现代主义倡导的“主体间的平等”的学生地位观启示我们,要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结成一种主体间平等对话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权威的代言人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其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应该突破以往教师权威的单一视角,从各种权力话语的潜在影响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二,要实行“平等对话”的教育管理模式。教师要从“绝对权威”中走出来,不再只是“独白式”地进行说教,不再从“绝对自我”出发去安排教育活动,而要采取“平等对话”的教育管理模式,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理论的提升,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思想的启悟和精神的升华。其三,我们主张消解教师权威代言人的角色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丧失,而是指教师作用的重点和方向发生了转变,由传统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启发者,在整个教育生态圈中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
  
  3.学生事务管理方式:从统一性到差异性
  以往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通常的做法是从学校既定的条条框框出发,要求所有学生去适应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和教育管理模式,倾向于用统一化、标准化的方式来指导和规范学生,致力于学生发展的一致性。尽管这样的管理方式具有集中统一、有章可循的特点,可以避免学生各行其是,却忽视了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具有个性,是否具有发展的丰富性和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