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探析与对策(2)

时间:2022-06-11 02:50:0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关于外国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的探析与对策


  
  (二)业余生活的丰富性
  留学生离开自己的国家和朋友来到中国求学,希望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参与一些中国大学生的校园活动,结交一些新朋友,以充实自己学习之余的生活,排解由于学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心理紧张或孤独感。其实,很多留学生都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学习之余,他们希望有生动活泼的气氛,唱唱歌、跳跳舞,弹吉他、学二胡、打篮球、玩乒乓球等不一而足。然而。目前不同高校所具备的条件不一,外国留学生除了上午上课外,下午几乎都是自由活动时间。时间一长,留学生难免产生一种强烈的思乡情绪,感到生活寂寞无聊。
  
  (三)学业进步的成效性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不论所学科目的不同、学业期限的长短、学习经费的来源如何,毕竟来华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所以,他们大都关心自己的学业成绩,重视通过努力之后的结果,表现在对平时所学知识的掌握理解以及测验和考试学分的关切上。但留学生往往在学习上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适应问题。包括初期用汉语进行交流的困难,对中国教师的教学方式、管理模式、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的陌生和不适应,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取得满意的学业成绩等。如果留学生一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很容易产生学业上的挫败感、焦虑感和无力感,从而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因学习适应不良而丧失在中国继续求学的信心而产生逃避心理。这部分留学生或受家长意向所迫,或对所学专业毫无了解和兴趣,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弱化和学习兴趣不足的不良心理倾向。
  
  (四)人际交往的和谐性
  情绪的稳定性与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相关。也就是说,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当事人情绪的稳定性。留学生来华初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里找到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朋友,也难以有人愿意倾听或能够理解其心中的欢乐和苦恼。尤其在节假日或生病的时候。身在异国他乡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会感到特别孤独与失落,心情也急不安、爱发脾气,此时留学生会特别思念故国的朋友和亲人。
  
  (五)留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留学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即使相同国家、相同民族的留学生也因个人的遗传、教育背景、成长环境、性别、年龄、性格及自身的知识、技能、认知方式、应对策略、来华前的汉语基础、来华前是否曾有过出国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有的留学生性格外向,喜欢交际,爱唱歌、跳舞和运动,其心理素质较好,灵活性及自我效能感较高,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强;有的留学生性格内向,喜欢安静、独处、自我封闭、害怕别人打扰,其心理素质不良,灵活性及自我效能感较低,跨文化心理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一般来说,欧美留学生中外向型者较多,表现欲强,而日、韩等国的留学生内向型者不少,性格比较内敛。
  几乎每个留学生都会感受到跨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文化震荡。但由于留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文化震荡在不同留学生身上所持续的时间和影响强度也会有所差异。
  
  四、价值观念的差异性
  
  外国留学生在自己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也会受到价值观的指引。来华后,按照已有的价值观感觉中国人在交往、沟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很奇怪、缺乏礼貌等,就会产生心理适应问题,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满情绪。一般来说,留学生在认知上会产生“文化的自我中心”错误,认为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类似的才是好的、正确的,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差异很大的就是不好的、错误的。很多适应问题的产生多是由于隐藏在行为背后的价值冲突造成的。

上一页  


  
  五、心理调试与对策
  
  (一)强化服务意识、满足外国留学生的物质生活需求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为留学生提供舒适的教学与生活环境。要尽量满足留学生对公寓及教学方面的物质需求,以避免物质条件差异过大而引起留学生在日常起居方面的不适感。如留学生公寓应备有空调、淋浴、厨房、洗衣房、运动器材等必备设施。
  此外,留学生来华后往往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语言不通,遇到的困难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留学生就会产生挫败与孤立无援的无力感。为此,高校外事管理部门应强化服务意识,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对留学生在华留学期间的困难和需要应保持敏感和重视,并从积极预防的角度着手,主动采取措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多为他们办实事,解决好留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受到的压力,使其尽快适应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克服他们在华期间由于文化休克所产生的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
  
  (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满足外国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
  创设校园多元文化、开发潜性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有创新的学习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帮助他们尽可能快地融入新环境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课堂教学的完善和延伸。对于刚刚抵华的留学生,业余活动对他们顺利克服“文化休克”,尽快适应新环境作用很大;而对居华已久的留学生,丰富的业余生活则有助于他们防止和杜绝“心理饱和”。如开设太极拳、中国书法等课程,并定期举办比赛;开展乒乓球、羽毛球、保龄球、踢毽子等运动项目以及书法、绘画、歌舞等艺术活动的比赛;组织他们参加校园文化节,出外进行文化考察、节假日郊游,邀请他们到中国家庭做客,举办与中国学生的联谊会、圣诞舞会,等等。这些文化活动不仅能提高留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还可以便他们感受集体的力量与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减轻他们思乡的情感失落与痛苦,有助于留学生适应异国文化、克服“文化休克”,缓解文化差异产生的应激反应,延长留学生心理“蜜月期”、缩短调整期。同时也可以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的参与者,真正接受并融入中国文化。
  
  (三)因材施教,激发外国留学生的学习动机
  留学生们一般都接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对事物的认知有其独特的判断力,具有强烈的民主意识和民主思想,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学习安排等方面都表现出自身的个性。他们不局限于教师和管理者的教导,敢于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有比中国学生更强的表现欲,并渴望自己才能的充分发挥。这就需要高校对外汉语教师及留管干部能看到外国留学生的需要和动机特性,努力挖掘留学生自身的积极性,重视和发挥留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运用鼓励表彰等精神激励法,调动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向上的热情,提供各种条件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以满足他们自尊和自我成就感的高层次需求,从而激发留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潜能,培养他们对异国文化的认同感。留学生来华初期的基础课学习,应适当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让留学生减轻学习压力,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尽快进入跨文化心理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