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

时间:2022-06-11 02:50: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对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思考


  [论文摘要]高校体育是以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锻炼思想为宗旨的重要基地。建立新时代大学生体育教学模式是新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文章以大学生健康状况分析为切入点,说明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和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思考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建立新型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为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论文关键词]高校体育 教学模式 优化设计

  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课程提出的目标体系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课程目标的构建从根本上摆脱了体育课原有的禁锢思想,使原有的课程目标由知识技术向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转变。如何改进原有的体育教育模式,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是当前体育教学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我们应该对现行的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使之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的新要求。

  一、对高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分析

  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身体素质的各项测试指标,如身体免疫能力、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学习和参加学校集体活动的出席率等方面的指标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各高校每年对在校学生进行的体质测试显示,本科生身体形态发展趋势呈现如下特点:第一,身体形态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生低体重与营养不良并无太大的改善,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增加。第二,身体机能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生的评价等级均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男生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明显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平。第三,身体素质状况。随着年龄的增长,指标评价等级有下降的趋势。
  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应该引起高校体育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引起一线体育工作者的思考。要认真分析造成学生身体机能和素质下降的原因,探讨更加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机制和方针,启发和引导学生共同关注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大学体育教学的宗旨不仅在于能够促进学生在校期间有良好的体格、健康的身体,帮助学生养成健身、娱乐、生活等方面的多种身体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学习;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投入到工作中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及学生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方向,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宗旨,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建立起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教学质量
  1 优化教学模式,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个性化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与锻炼。体育教学中的“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因材施教能为提升教学质量产生决定性的效益,可以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和教学对象的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2 体育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现代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并不断追求新的知识。更加重要的是要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检验和完善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实际应用能力。
  3 有效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场地、器材条件下,采用有效设计的教学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健康意识和健身方法的培养,秉持终身教育的理念,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使学生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二)学生身心
  体育课程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室内课程,体育教师课堂情感投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教师采用合理的练习方法,可以行之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让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快乐感、优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机体的每一个细胞中迸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激发其对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开朗的良好心境,顺利适应社会,成为复合型人才。

  三、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思考

  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理论思想的反映,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不同的教育观往往提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而且每种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概念获得模式和先行组织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而情境陶冶模式的理论依据则是人的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理智与情感活动在认知中的统一。教学模式在运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教学的内容、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具体情况,以体现对学科特点的主动适应。体育锻炼模式的教学程序是使学生明确锻炼目的和锻炼方法。
  (一)教学目标
  我们对教学对象的性别、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进行调查,了解教学主体,在做出诊断的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如主体是男生,就要根据男生喜好对抗性运动项目、运动能力强、易怒等特点确定教学方案,女生则反之,这样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身体优点,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养成锻炼的好习惯,逐步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
  (二)锻炼目标
  教师在诊断的基础上,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锻炼计划和学习目标。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明确设置本学期或全部体育课程,确立某个阶段要实现的目标或任务,使每一个阶段都有所作为,为总的教学目标服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使不同的学习对象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所收获并且发挥其本身的潜能。如对体育尖子生,在教学内容上要适当增加拓展性教学,克服他们吃不饱的现象,同时要求协助教师组织其他学生练习。对体育一般生,要根据课程目标规定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激发兴趣、发挥潜力,争取向尖子生靠拢。对体育后进生,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上设计一些易学易练的内容,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允许他们犯错误,并多给予鼓励、指导和帮助,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和情感体验,树立不断进取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