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师:试析现代大学校长理想人格的建构

时间:2020-11-06 14:50:4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以水为师:试析现代大学校长理想人格的建构


  [论文摘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赋予大遍众生、随物赋形和盈科后进等人格特征,现代大学校长自身人格魅力的建构可以从中获得启示,以仁爱之情感、灵动之智慧、坚韧之意志为核心,构建兼具教育家与文化人、政治家与社会活动家、领导者与管理者特质的理想人格,从而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论文关键词]大学校长 理想人格 水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视为教化的象征,教育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早在西周时期建立的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大学——“雍”就是四面环水,《新论》中记载:“王者始作圆池似璧形,实水其中,以环拥之,名曰辟雍。言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中国古人还根据水的流动与常势、水的无形与柔弱、水的浩瀚与执着等特点感悟人生哲理,遥寄人生价值旨趣,因此,水在传统文化中便具有了作为品德高尚、修养深厚的人——“君子”的人格象征。《尸子·君治》中记载:“水有四德,沐浴群生,通流万物,仁也;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柔而难犯,弱而能胜,勇也;导江疏河,恶盈流谦,智也”。大学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最高管理者,对学校各方面发展具有重大责任,而其对学校发展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并非源自于职务赋予的权利因素,而是源自于非权力因素——道德、气质、性格、能力是否具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系统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水的人格特质,对于当前大学校长建构自身理想的人格魅力,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学校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中国传统水文化中水的人格特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赋予水以灵性,通过取譬于水,隐喻人生,化为智慧,人们也在受到水的滋养和对水的观察思考中不断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正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一贯之道。“以水为师”在赋予先哲们辩证的人生理念的同时,也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思想者和实践者的执着追求。

  (一)大遍众生——仁爱的情感
  水是博大的,可以包容万物,水是无私的,可以滋润生命,水具有“大遍众生”的普施众生之德,《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水上天则为雨露,下地则为润泽;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蚔蛲,而不求报;富善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水遍流大地,滋润万物,有好生仁爱之德性。君子当仿效水,具有宽广博大的仁爱胸怀,不受个人情感好恶所左右,一视同仁,遍爱大众,博施天下。水普润万物而无为的德性实则就是君子由爱亲到爱民直至爱物的人格理想的体现。水大仁大爱的人格品质还表现在它由于身处低位而能做到吸纳百家、求贤若渴。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也。”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它处于令人不屑的下游位置,但是正因为如此,水才更加接近于真理。

  (二)随物赋形——灵动的智慧
  孟子将水性比作人性。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水流之径或曲或直,但不变其向下的本性,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这就像君子做事遵循道义一样。义是人道德行为的自觉,合乎时宜的践履,它是儒家理想人格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风无常式,水无常形,水又以不变的本性呈千变万化之态,它能将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既考虑长远目标,又能够结合现实的情况与困难采取灵活的战略决策。《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水以变求生,随圆就方,具有不同的面貌与无限的活力,它柔和而锋利,明察事物发展而随机应变。水之所以具有随物赋形灵活的智慧,是因为它能够保持自身的清明,正确观察外物,不为外物所蒙蔽。正如《荀子·解蔽》篇记载:“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能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小物引之,则其正外易;其心内倾,则不足以决庶理矣。”

  (三)盈科后进——坚韧的意志
  《荀子·宥坐》中说:“水,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水具有千回百转也不能改变其向东流去的志向。同时,水还有为志向的实现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屑追求的'意志。《孟子·离娄下》中谈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着如是,是之取尔。”孟子以水之行喻君子达道:“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之术,必观其澜。……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至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水不流满洼地就不能向前流动,君子为道不到一定程度,就不能通达。这是说君子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才能逐步通达大道。水虽至柔,但可克刚。因为水含蓄而内敛,坚韧而执着,目标专一,有着极强的渗透力。水一旦认定目标便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阻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可谓盈科而流乍无声,旋人大海作涛声。这也反映了君子自强不息的气节与持之以恒的韧性。

以水为师:试析现代大学校长理想人格的建构



  二、现代大学校长理想人格的建构

  (一)现代大学校长应该是博大仁心、志存高远的教育家与文化人
  大学校长首先应具备如水般大遍众生的仁爱之情感,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强调人的地位,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具体体现于校长普度众生的大爱情感、以大局为重的战略眼光和包容万象的宽容气度。校长要有对全校师生生命需求的关怀,相信学校每一位师生员工都是一个宏大的世界,能够给他们一个关怀与爱的氛围和环境。扩而充之,现代大学校长还应有对社会的现实关怀和对世界、对未来的终级关怀。他能够基于自我社会良知的深刻体认,以积极的入世态度对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丑恶现象进行最无情的鞭挞和批判;他经常忧虑地思考人类的未来,预测着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只有对人类及世界的终极关怀才称得上是终极意义上的文化人。校长应能够滋润万物,使之尽情生长,应具有大眼光、大气度,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去除个人情感好恶,能够超越一己之局限,以大局为重,能够时刻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校长应具有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能够纳人之长,更能容人之短;能够把师生员工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和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与教授、职员、学生平等地交流、沟通,要懂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做到广开言路,集思广益,从谏如流,让其体验到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无与伦比的幸福与快乐。要“记人之功,容人之过”,对犯过错误的、曾反对过自己的人能宽宏大量;对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能真诚容纳,甘为人梯,创造机会,知人善任,通过对人才的选拔配置使得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学校中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精神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进而既保证了每一个个体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又保证了学校组织业绩的不断提高。可以这样说,大学校长体现的“大爱”之人文精神是大学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