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插上和谐的翅膀

时间:2023-03-27 19:48: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语文课堂插上和谐的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只有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和实践的课题。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打造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师生心灵融通,放飞学生的想象,让语文课堂插上和谐的翅膀。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作为在教学第一线工作13年的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根本,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做到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积极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更默契地配合教师全面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让课堂在师生互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搞好素质教育。结合我的工作经验,就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对策谈谈我的几点思考:
 
         一、实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平等是构建和谐教学课堂的核心,只有平等,才能创造和谐教学课堂。我曾经听到这样一则小故事:圣诞前夕的平安,美国的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年幼的儿子在大街上观光。大街上非常热闹,年轻的母亲陶醉在节日的气氛中,可儿子却很不安静,年轻的母亲埋怨不懂得欣赏美景,因此并没有搭理孩子。直到孩子拉着她的衣角说:鞋带掉了。母亲弯下腰为孩子系鞋带,在系好鞋带后抬头的那一刻,母亲明白了一切。原来,在儿子的那个高度什么美景都看不到,只看到大人的腿和脚。母亲发誓再也不站在大人的角度看问题,看孩子。故事虽小,却发人深省:是啊!生活中如此,教育更是如此。要形成和谐的生态课堂,首先就要转变理念,认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要理解现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认同学生的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这样才能达到情感上的民主,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我们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二、要拥有和谐的课堂,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句话的含义。
         有的同学上课走神了,我发现后,很自然地提一个与所讲内容有关的问题请他回答。
这些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发出的不同信号,既不影响全班学生的听课情绪,又不使未注意听讲的同学感到难堪,维护了学生的自尊。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反而会引起学生内心惭愧的体验,促使学生自觉停止与课堂学习无关的活动,进而对老师有了好感。教师对学生的提醒,虽然是无声的信号,却胜似有声的批评,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是去引导、配合学生学习,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我们教师从理念上、从心理上转变了以往的观念,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学习中,达到师生合一的境界,那么这和谐课堂的形成就不远了。       三、创设融洽的情感气氛,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从理论上讲,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和态度对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可设想,一个对老师情感冷漠、态度抵触的学生可以学习得很好?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动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在这其中,鼓励性评价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提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创设和谐课堂气氛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运用鼓励性评价方式,不断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深入探究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的任何回答,教师都应细心处理,对于正确的回答应给予积极肯定;对于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答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即便是一时答不出来,也应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切忌冷嘲热讽。总之,要让全体学生在你的课上感觉到有兴趣、有信心,和谐的教学氛围也就自然产生了。教师的称赞有助于学生自觉克服缺点,学生会尽力和教师的评价保持一致,久而久之,教师的赞赏和肯定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动力,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使情感共融、心理相通又很自然的在课堂上形成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情感氛围。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是一切创新之源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叩开自己的思维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兴趣越大,学习效率就越高。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生动风趣的语言,整洁美观的板书,和蔼可亲的教态,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本条件。其实,教学过程中,还可调动一些因素来培养学习的兴趣,譬如探讨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安排课本剧表演、开展激烈的辩论赛等。五、要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刘国正先生曾提出:“教室的四壁不应该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该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只有那些来自生活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才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从时间上说就是向前后辐射,从空间上说就是向课堂之外的家庭、社会辐射,从内容上说就是由语文课向其它学科辐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切生活都是课程”。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生活的,语文学习的方式也须是生活的。生活到处是美,语文世界丰富多彩。让学生切实感觉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生活处处是语文”。使学生真正读懂课文,运用语文,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
         总之,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老师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教师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是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发展的温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使学生善思乐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语文课堂插上和谐的翅膀】相关文章:

给学生插上思维的翅膀08-09

让联想为小学英语课堂插上翅膀05-30

探究性备课:让经常性工作插上飞翔的翅膀08-09

语文课堂因生成而灵动08-22

让语文课堂闪烁人文之光08-11

论和谐教育实践08-23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互动教学05-05

和谐实践教育模式研究08-03

试论家庭和谐德育的思考08-26

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