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路探究

时间:2020-11-07 09:51:5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思路探究

    论文关键词:事务驱动 教学活动 动态演示方法
    论文摘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入门课程,授课的对象覆盖全校各个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巧。该课程是大一新生的一门考试课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旨在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巧,并灵活地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到本专业,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及其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角色;针对该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不足,探讨了基于小组事务驱动+动态演示的方法,用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其运用的能力。 
  0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每个高校,该课程开设十分普遍,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技能与技巧,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重点掌握操作技能;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学生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工具,应用到本专业之中,以解决某一问题或促进本专业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着眼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因此,我们采用“任务驱动”为主体,“教师演示”为辅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 
   以下分三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分析该课程教学特点;其次,依据计算机技术的知识特点,遵照基于“任务驱动”[1,2]为主,教师“动态演示”为辅的教学思想,提出了适合我院生源情况的教学模式;最后,总结全文。 
  1 课程特点 
  1.1 课程自身的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它要求学生学会巩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亲自动手操作,以独立完成各个实验。因此,该课程不像其他课程,要么侧重理论,要么侧重实践,而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二者兼顾。 
   另外,该课程对教师一定的要求,对于理论知识,教师要讲解的清楚,思路清晰;对于实践操作,教师要示范相应的操作,并辅以一定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方法与技巧。因此,教师演示什么例子,如何演示,演示过程中注意什么,有什么样的技巧,这些都需要重视。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把教师动态演示与学生实践巧妙结合,才能够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1.2 生源特点 
   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已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当前形势下,放眼看去,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东西不平衡,这样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这种现状造成了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班上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也相差很远,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而有的学生从没接触过计算机。程度好的学生反映吃不饱,希望教师多讲、讲深;而程度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正常授课都难以消化,师生双方都有怨言。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的现象明显的加大了教学难度。此外,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会用或用过计算机的新生比例也越来越大,如果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再次,高校内,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现状势必越来越不适应各种专业的个性教学特点。如果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难以实现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侧重。 
  2 任务驱动+动态演示教学 
  2.1 任务驱动教学(针对学生)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一个人以肯定开始,必须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则会以肯定结束”。先讲后练的授课习惯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鼓励学生带着任务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这将是未来授课的模式[3]。 
   任务驱动教学法(Task-basedLearning)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3,4,5]。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切人,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主动,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候,首先,我们应该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包含在各个上机实验的“具体”任务中,让学生在以完成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应的理论知识。 
   其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学以致用,通过几项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符合我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灵活地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来解决本专业中一序列的问题。因此,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我们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不同的、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2.2 动态演示(针对教师) 
   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还应该强调教师的重要性,教师应该采用动态演示方法辅助教学,动态演示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设计相应的任务,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因此,任务与学生所学专业应该尽可能的吻合,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这么课程,它在我们专业课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势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其次,针对每一个教学任务,教师应该从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法等几步一步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它有什么样的解决思路,如何具体实施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在遇到类似相关问题时,学生应该如何寻找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