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学经营之道

时间:2023-01-16 17:05:2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大学经营之道


  [论文摘要]1965年建校的英国华威大学在2010年迎来了自己45周岁的生日。在这短短的45年闻,华威迅速地从“七姊妹学校”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一所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探究华威大学的成长道路,总结其快速崛起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大学自身的建设,为中国大学经营模式提供借鉴与反思,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经营 华威道路 企业家精神 启示
  
  对于一所大学的成长来说,45年是一段十分短暂的时间,但是1965年建立的英国华威大学却正是在这段不算长的时间内迅速成长为一所享誉世界的研究型大学。根据《泰晤士报》2010年最新英国大学排名,华威大学位列第六;在2009和2010年《卫报》英国大学排名中华威大学连续两年稳居第四。是什么成就了华威?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寻找“华威道路”,揭开其成功的面纱,为中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努力提供借鉴与反思。
  
  一、华威大学的历史印记
  
  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罗宾斯报告》的发表为标志,英国人开始对自己战前的高等教育进行反思,面对战后新的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他们深刻认识到,如果要想占据世界强国的位置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罗宾斯报告》发表后,英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迅速扩充时期。华威大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同时期的大学还有苏萨克斯、约克、兰开斯特、埃塞克斯、东英吉利和肯特,史称“七姊妹学校”。这七所大学成为当时“一个独特的现象:在未开垦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全副武装,能同时授予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位,课程从零开始设计,有全新的校舍,能按它们所选择的形象进行建设的仅有的大学”。华威大学创建以后,其首位副校长巴特沃斯提出了“教学和学习要以研究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并且积极发展同工业界和社区的亲密关系。虽然这些做法受到当时某些保守人士的指责,称华威是一所“商业大学”。但是,巴特沃斯坚守己见,致力于将华威建成一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适应时代需要的”研究型大学。因此,办学初期的华威,就为自己20世纪80年代的转型奠定了基础。相对于英国老牌大学深厚的历史积淀,华威身上显现更多的是年轻、活力与不拘一格。即使与同时代的其他六所学校相比,华威也曾被称为“最缺乏整体规划的学校”。但也许正是因为华威所谓的“缺乏整体规划”才能解释下列这组数据:在2010年《泰晤土报》的英国大学排名TOPl00中,华威排名第6,而其他6所大学分别排名为约克11、兰开斯特23、东英吉利28、苏萨克斯35、肯特39、埃塞克斯43。
  
  二、华威道路——大学成功崛起的经验总结
  
  按照伯顿·克拉克对于大学从组织上进行创业转型途径的解读,可以将“华威道路”概括为:一个强有力的驾驭核心、一个拓宽的发展外围、一个多元化的资助基地、一个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一个一体化的创业文化。即领导者、经费、学术与文化交织的密闭网络,简言之就是——大学转型的经营理念及理念支撑下的实践。谈及华威的经营理念,可以浓缩为华威道路的核心部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指强调机遇、注重全局与领导力的思维、判断与行为的方式。企业家精神追求价值创造、价值提升、价值实现和价值更新,其核心是创造、捕捉利润机会和甘于承担风险。同时企业家精神又是一种在别人只看到无序、冲突和混乱的地方捕捉机会的能力。这是从企业家精神的本源——经济学视角下进行的解读。但是企业家精神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也可以代表社会学或其他领域的某些思想。华威大学的企业家精神就是指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能够运用发展的眼光进行非传统选择的大学经营之道。
  
  (一) 办学目标——超常规、高定位、敢冒险、勇为先
  办学之初,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希望像华威这样的大学不要一味追求规模巨大、学科齐全,也不要一味按照既有学科进行设计,而是尽可能地走跨学科发展的方向;在教学科研上,不要走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在学校优先发展的清单上,学术研究置于较低位置,最好参照美国社区学院的办学模式,要向以教学特别是本科生教学为主要目标的方向发展。但是华威从最初就将“追求卓越”作为自己的办学价值观,向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大学看齐,之后更有格里菲斯副校长冒天下之大不,将华威定位于“走规模不断拓展的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这些都是在向拨款委员会的“圣旨”挑战。同时,也正是这些大学校长们远见卓识的办学理念,才让华威大学脱颖而出,迅速崛起。假设当初的华威如果遵循了大学拨款委员会的指示(毕竟这些指示在现在看来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那么华威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可能会发展成为众多社区学校中的一个吧。然而,问题在于对某一特定时期的大学而言,是否有一个“唯一科学的定位”,即一个大学在一定时期内是否只有朝某个方向发展才有出路,而背道而驰就意味着死路一条?另一个问题是,大学办学指导思想是否可以简单划分为正确与不正确。?华威的所作所为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回答。没有历史积淀的大学是否就意味着没有向研究型大学发展的基础?在遵循流行观念的时候,似乎很少有哪一所大学去认真推敲这一经验式的大学办学观念的内在逻辑,这也许是制约大学能够像企业一样充满活力地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一方面,华威大学的启示在于,大学究竟应向哪种类型发展,只是一个目标定位问题。一所大学要想求得大发展,首先就必须有勇气、有自信、有冒险精神地为自己确立一个高目标,在这一点上,大学与企业并无二致,只有高目标才能把大学引向高水平,在发展的道路上,无论是老牌大学还是年轻大学、高水平大学还是一般大学,机会是平等的,关键在于大学的办学者敢不敢超越自己。例如在华威之前,英国高等教育界坚持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研究生教育,整个英国没有一个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研究生院。然而华威敢为人先,第一个打破僵局,模仿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建立了英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在英国其他大学还将学生培养方案定位于本科生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为辅的时候,华威就已经开始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事实证明,这也是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 价值导向——突破禁忌、产学合作、守本兼容
  如果说前15年是华威道路的萌芽阶段,那么之后的15年则是华威完成自身道路转型与发展的阶段。1973年是英国教育的转折点,20世纪60年代的高等教育扩张已经成为历史,经济危机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使高等教育进入了调整和收缩时代。1979年撒切尔领导的保守党派开始执政。

                                                

    1981年英国政府提出了3年累计削减高等教育17%拨款的计划,大学预算的削减程度从20~30%不等。华威虽然被“宽容地”削减了10%,但是对于一所新建立起来的大学,这样的削减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华威没有实力像传统大学那样通过募捐来进行经费补充。此时,正是企业家精神的办学思想拯救了华威,并为其开辟了另一条康庄大道。“省一半,赚一半”的政策在当时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精神,华威人不愿意坐以待毙等待政府的“回心转意”,而是选择了积极的“开源节流”。在以后3年内,“省一半”的目标虽然没有完成,但是“赚一半”的结果却令人惊喜——总收入实际上比1980~1981年度高12%,而不是低lO%。这种对于非政府经费渠道的开发,明显地透露着企业家精神,在之后华威的成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英国是一个保守的国家。受纽曼的影响,人们对于大学的认知依旧是“象牙塔”般的美好却又脱离现实。过分强调学院派的学术研究,鄙视工商业需求的“多尼思想”一直牢牢占据着英国高等教育传统办学理念的位置。但是华威却勇于打破传统模式,不畏社会责难,另辟蹊径,以社会本位为导向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产学兼顾”的华威道路。华威第四任校长范德莱德对于华威能迅速崛起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其中一点就是与工业界的联系:“华威直接与工业界建立合作关系是它的一个标志性创新,它使华威在英国的大学中脱颖而出。40年过去了,那些预计与企业合作就会破坏研究质量的批评家是彻底错了。与企业合作是提高,而不是破坏了华威的研究能力。它使大学接触到如今让其他人嫉妒的人、设备和数据。在短短40年里,华威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英国大学中研究能力第五名的高校。”但是在这里有必要为华威作一个澄清,即华威没有选择完全依附政府或工商业界的任何一方。华威的大学文化提倡的是一种中间的位置,保持自己作为一所大学的基本属性和根本价值,与第三方保持适当距离。不被动等待政府的“施舍”,也不沦为工商业的附属,只是以一种合作关系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平衡局面。当然华威的脚步并不仅限于此,20世纪80年代之后,华威继续将企业家精神发扬光大,相继建立了工商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加工集团、科学园、技术园、艺术中心等与社会各界联系,融教学、科研和服务于一体的实体性机构,与一大批著名的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
  
  (三) 管理体制——横宽纵短、强化两级、削弱中间
  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高等教育界都倾向于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为此大学纷纷实行学院制管理,以此来实现以学院为中心的学科交叉。但是当时的华威大学校长巴特沃斯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系的独立性,即实施以系为办学实体的内部管理结构。例如,华威大学设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3大学院,但学院并不是一级管理实体,各系直接受学校的领导。这种横宽纵短的扁平管理结构与华威大学强调集中调控的办学思路相一致,有利于学校的统筹与协调。事实证明这种管理结构对于华威大学来说是适合和有效的。范德莱德校长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作过以下表述:“华威的管理结构是由实力非常强而非常独立的单个学术院系,和一个能力非常强、又非常积极的中央管理机构构成,处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力量比较弱。这种院系与中央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意味着学术管理以闪电般的速度进行着。因此,有关决策可以快速做出,校方可以明确地指出学校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赋予系自己决定发展方向的权力。学术和管理人员对彼此角色能够相互理解,这种相互理解带来了管理与学术同仁之间的高度信任和尊重。”
  
  三、华威道路对中国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启示
  
  (一) 用经营企业的态度与方法去经营大学
  华威大学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当别人只看到艰难、混乱与背道而驰的时候,真正智敏的管理者却能够把握机会,用一系列正确却又与众不同的决策将大学的经营之路提高到另一个层面,一个更为海阔天空、更能创造出丰富价值的层面。在市场化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中国的大学管理者们有必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明白大学可以也应该向企业学习,将企业经营之道借用于大学的发展之中,即像华威大学那样,用经营企业的态度与方法去经营大学。经营企业,就是要追求价值的再生产,以最少的投入得到最多的回报。而对于中国大学管理者来说,不要一提到“企业”、“经营”之类的词汇就嗤之以鼻,其实“用经营企业的态度与方法去经营大学”并不单单是指多渠道地解决大学经费不足,也可以是如何利用最少的教育资源投入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大学出现危机事件时要进行公关危机处理,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恰好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要求相符合。总之,就是要求中国的大学像企业经营那样,优化资源,定向营销,当出现问题时进行危机公关处理,抓住机会另辟蹊径,灵活地运用各种渠道,树立中国大学自己的品牌优势。
  
  (二) 勇于创新,打破所谓“好大学”的模式,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提出挑战
  中国大学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只要完整地观摩一所大学,就可以由此推出其他大学的基本模式。一所大学在某一方面做出成绩,大家就会以权威待之,纷纷向其学习甚至是模仿。从众的心理,对于传统的过度敬畏,使得中国的大学从校园建筑到校训校规,从管理制度到发展方向都具有明显的趋同性。这种按照既有的套路模式发展各自大学的做法,使中国的大学纷纷失去了颜色,想要脱颖而出可谓困难重重。而远在英国的华威大学却用自身的经历为中国大学上了意义非凡的一课。试想建校初期的华威,如果缺少一些反叛的精神,完全遵照英国大学拨款委员会希望的那样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45年后的今天华威的身份可能就会有所变化,至少不会是一所因为发展迅速而引起广泛探究兴趣的研究型大学。所以中国的大学,应该从华威的发展中汲取改革的闪光点,即勇于创新,打破所谓“好大学”的模式,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提出挑战。
  
  (三) 以大无畏的精神,卓越的眼光,坚定的态度去经营大学。
  无论是向企业学习,还是挑战权威与传统,这些都需要管理者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力量支撑。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坚定信念,无畏社会的质疑与责难。毕竟不是所有改革都会取得成功,而且不可否认,维持现状、裹足不前比起披荆斩棘要轻松得多。但是,华威大学的五代领导人却屡屡打破常规,即使面对批评与否定也毫不动摇。正是他们的正确决策与坚持,才使得华威大学赢得了时间与发展。当然,中国大学的领导者中也不乏改革创新的先驱,但是改革的效果甚微。正像之前所述,不是所有改革都会取得成功,但是不改革就一定不会有所突破。那么,如何能够提高改革的成功率呢?华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如下回答:以大无畏的精神,卓越的眼光,坚定的态度去经营大学。三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因为大无畏的精神可以令领导者勇于承担风险与责任;卓越的眼光可以令其抓住机遇,做出正确的抉择;坚定的态度则可以使领导者在面临挫折时不会半途而废、摇摆不定。
  如果说“华威道路”可以概括为企业家精神,即用经营企业的态度与方法去经营大学,那么勇于创新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一所大学创新也许不能总是取得成功,但是绝对值得不断尝试。打破所谓“好大学”的模式,敢于向传统与权威提出挑战,以大无畏的精神,卓越的眼光,坚定的态度去经营大学,这就是以首位校长巴特沃斯为代表的五代华威人所做的,也是华威对中国大学经营之路的启示。

上一页  [1] [2] 

【试析大学经营之道】相关文章:

试析大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08-22

试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与读书治疗08-27

试析大学生自主性德育学习04-28

试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课外培养06-09

试析法与经济的互动08-07

试析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原因及危害08-26

试析诚信是企业的立足之本08-05

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08-21

试析家庭系统的“价值伦理”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