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2)

时间:2022-06-12 18:40:5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文化软实力的高校话语高校境遇与高校道路

  2.古与今

  “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与此相应,任何文化系统包括高校文化系统的演进与发展,都无法斩断古与今的关系,都必须科学地应对与处置传统和现代、继承和创新等基本关系问题。就高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而言,同样要在古与今的接续、更化、超越中才能达至文化的新高度。然而,在古与今的关系上,“传统文化从高校主流教育中逐渐消失”却是当下我国高校文化发展客观状态的真实概括。“可以说,20世纪中国普遍的彻底的反传统心态,特别是这种反传统心态在中国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制度性体现,乃从根本上造成了我们今天普遍感到的文化底气不足,这也正是今天中国极端缺乏精英的根本原因。”。相反,如果高校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能牢牢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深处,从经典文化中吸取充足的养分和灵感,同时又善于批判地吸收来自域外的有益经验,那么,即使今天我国高校的综合实力尚不如人,但我们有理由期待,经过一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的高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担纲者将会成长为具有充分文化软实力的高等学府。当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制作“文化标本”,而是取传统之精华弃传统之糟粕,并以此促进高校学人熔铸道德灵魂、浇灌思想理念、培育良好风尚,使高校文化发展中“古与今”关系的处理趋于更加理性与有序。

  3.一与多

  在高校这个知识汇集的庭院里,一切文化知识的交流都打破了从前的篱墙:现代尖端科技成果的共享,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密切,师资和学生全球性交流规模的不断扩大,国际间课程、学位和学分的互认,多元文化的汇集融合,等等这些都以极强的冲击力为高校勾画了其所面对的“空前的社会变革”。再加之当前我国国内经济成分、经济利益多元化导致的社会文化多元化,以及高校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文化修养、知识结构、志趣追求的差异,使得高校文化呈现出多元性。文化变迁的速度、深度、广度交织在一起,迅速地推进着我国高校文化多样化的进程,也将“一与多”的关系进一步凸显为高校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矛盾关系。多样并不可怕,多样是文化存在、发展、繁荣的本态。尊重多样性,即如马克思所讲的那样,赞美大自然悦人心目的千变万化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却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散发出同样的芳香,这也是推进高校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但是,实现“一与多”的和谐,同样是高校文化存在、发展、繁荣的本态;确立主导性,同样是推进高校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急速展开的高校文化多样化进程中,如何更加有力地确立和增强“一”的主导性,正成为我国高校文化发展面临的严峻考验,也成为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应对的重大课题。

  4.软与硬

  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发展趋势,我国高校数量与质量、外延和内涵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逐渐呈现出来。许多高校在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发展方面严重失衡,高度重视硬实力的建设,即那些能直接反映高校实力和水平、具有明确量化评价指标的元素,纷纷将高校发展目标聚焦于办学规模的扩张、科研经费的增长、学科种类的增加等“硬指标”上,无意间陷入了对“大楼之谓”式高校的追求之中,而文化软实力的积聚与跟进却被严重忽略,致使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呈现“疲软”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文化建设领导机构的缺位、文化建设制度规范的缺失、文化建设考核评价的滞后、文化建设特色彰显的模糊、文化建设氛围营造的淡薄,等等。事实上,高校发展的硬实力固然是软实力的物质基础,“硬实力决不能软”,但是,“软实力也必须硬”,因为倘若离开了软实力的坚实支撑,硬实力将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软实力作为一种以精神意识为主的资源,对硬实力的提升具有“杠杆效应”,在一定条件和环境下,对硬实力能够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硬实力的“倍增器”。而且,在相对固定的一个时期内,就高校而言,硬实力是可以“拿来”的,即突击装备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软实力则只能立足于自身,从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从熏陶感染中逐渐累积。因此,高校如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文化软实力的营建视为高校的“下一个硬突破”,也是一个亟待高校认真省思并有效解决的问题。

  “中与外”、“古与今”、“一与多”、“软与硬”诸种矛盾关系的复杂交织,构成了我国高校文化软实力提升所客观置身的现实之网。于此境遇之中,高校面对着发展的机遇,也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于此境遇之中,当下的高校不能不感受着复杂的文化焦虑。面对“中与外”的对撞,高校担心“不中不西”,担心自己的“文化指纹”被修改;面对“古与今”的绞缠,高校感慨“文化失根”,期盼古今文化的接续与超越;面对“一与多”的矛盾,高校担心“乱花渐欲迷人眼”,忧虑于多样化的文化生态中失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意义;面对“软与硬”的失衡,高校开始省思校园里处处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是否能真正成为高校学人的精神家园。这便是高校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理性直面的、复杂多样且处于急速变化之中的现实境遇。

  三、文化软实力的“高校道路”

  在上述复杂多变的现实境遇中,提升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高校应当切实关注文化涵化能力、转化能力、聚化能力、硬化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1.涵化:交流中促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多方比较”和“适宜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本土化的过程。于“中与外”的对撞中如何维护我国高校文化的自性?基于理性的省思,我们认为高校文化涵化能力的建设与发展是应然的选择。文化是在相互涵化中实现新的跃迁的,交流中促发展,这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文化应当以其强大的涵化能力而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吸纳是涵化的前提,提升文化的涵化能力,要告别文化自恋、文化自卑、文化自弃,确立世界的眼光、开放的气度。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消化且以“我”的尺度判别精华与糟粕,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高校文化涵化的基本特征。然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尚处于世界高等教育综合体系的边缘,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单一性、单向度现象,亦即“唯欧”、“唯美”倾向是特别值得高校警惕与反思的。这种倾向,体现了我国高校因对传统文化缺乏理解和自信而生成文化弱者的卑微心态,并在面临强大的外来文化时,一方面陷入文化自卑情结之中,另一方面则产生缺少批判的简单拿来主义,以为“月亮也是外国的圆”。这种心态使我们在评价中外高等教育时失却了客观标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片面强调引进而缺乏输出,缺少文化的平等对话和双向交流,并因“文化失根”而在依附发展的泥潭里越陷越深。鉴于此,我国高校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觉,注重文化涵化能力的建设与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始终保持文化主体意识,讲求平视对话和差异互动模式,使高校文化在绵延发展中始终富有中国“印记”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