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2)

时间:2020-11-08 14:06:1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现代工程师培养的几点思考


  
  三、培养现代工程师的对策
  
  现代工程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教育理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设备条件、生源质量、领导素质、服务面向、人文环境等等,都对人才培养质量发生着重要影响。合理借鉴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立足本校实际,解放思想,明确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回归工程,崇尚实践,积极开展工程素质教育,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相融,理论与实践并重,成人与成才并重,大力培养现代工程师,这是大学工程教育的基本取向。
  1.彰显现代工程师培养特色
  “培养现代工程师”总的培养目标确定下来之后,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围绕现代工程、技术、社会、专业等大背景,研究并给出工程教育需要“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谁来教、谁来学”,达到什么标准、应具有哪些素质等问题。这一过程意义重大,而又困难重重。必须深入学习,认真思考,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加快改革,调整工程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本校特色的现代工程师。
  2.明确现代工程师应具有的综合素质
  现代工程的特点赋予现代工程师以新的内涵。对于现代工程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这一问题,从国内到国外涉及这方面的文章和论述非常多。比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 证 委 员 会 (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ABET)对21世纪新的工程人才提出了11条评估标准;中国工程院殷瑞钰教授等在《工程哲学》一书中,对未来的工程人才具体提出六个方面的素质要求,等等。基于此,我们必须根据未来工程发展的需要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内容、方法、模式等进行思考和实践,合理确定现代工程师应具有的综合素质指标体系。这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基点,是必须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物化成果和组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教育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集中体现。工科专业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应适应行业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适应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紧紧把握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点,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考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工程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结合的工程教学体系平台。必须突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条条框框,站在新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合理整合教学内容,逐步完善课程体系,重视基础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工程的特点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要切实保证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到企业中去体验、去实践、去实习。即使是理论知识教学,也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尽可能多地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上,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又要明确信息技术不能代替一切,虚拟不能代替现实,仿真不能代替实体,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做到适度、合理。
  5.注重校内外两个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培养现代工程师的重要环节,在工程教育中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就内部环境而言,学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比例,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此,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实验教学要重质量而不要重数量,要结合具体合作企业的具体工艺抽象、简化后设计实验内容,最好与后续的课程设计、实习等相互衔接。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这样既为学校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培养了学生,又锻炼了教师队伍,同时也便于设备的维护和升级改造。(2)要增加课程设计的门数,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精选题目,规范指导。无论是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课,都要抽出一定的学时综合课程内容做课程设计,设计内容不必过分追求难度和深度,对所学课程知识会应用,整个设计过程能独立、完整地走下来即可。(3)在实习教学方面,积极探索更加适合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生产实习模式,构建企业、高校和学生三方都能受益的全新教学关系。要下大力气抓好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等校内基地建设,同时要广开渠道、拓展思路,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外生产实习基地。要进一步规范管理,完善生产实习教学监控和质量评价机制,切实提高实习教学质量。(4)毕业设计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工科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工程训练,各工科院校都比较重视。按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目前很多学校都坚持毕业设计一人一题,并且纵向三年不能重复。对此笔者认为还有改进的地方。较为合理的毕业设计形式是一组一题,分组指导。目前,国外和我国台湾部分高校就采取类似于这样的方式。与“一人一题”的毕业设计指导模式相比,“一组一题,分组指导”的指导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教师指导设计的数量,使得教师能够在每项课题的指导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指导效果。同时也利于课题组成员协作、沟通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不要片面追求题目纵向三年不重复,只要在本届毕业设计中没有重复的课题就可以。毕业设计要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履行一定程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走出校门,结合毕业实习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设计;(5)采取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并逐步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
  就外部环境而言,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通过产学合作或合作教育等方式为学生在校期间能参加企业实践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当然,无论是哪种方式,合作的前提是企业、学校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即实现双赢。
  6.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工程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是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对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21世纪的现代工程师起到重要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离开人文教育的工程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程教育,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教育。著名学者怀特曾在他的《教育目的论》中论述:“没有人文科学教育的技术是不完备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科学教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成为博学多才和术精艺巧的人”。学校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如何对团体和社会负有责任,使人文知识渗透在专业知识之中。工程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工程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工科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