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化建构(3)

时间:2020-11-08 09:08:1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化建构

  1.自我评价过高,理想色彩浓厚
  实质上,自我期望值过高的原因并不在于大学生自己,而是家庭与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值过高,过分地夸大了他们对社会的作用。家庭与社会的高期望值给他们造成了一种假象:只有他们才是时代的骄子,别人都不是;只有他们能够决定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别人都做不到;只有他们是知识与智慧的代表,别人都不是;如此等等。家庭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导致他们对自我评价较高,而他们自己却并不了解这种高期望值意味着什么,更不了解自己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潜力。
  我国的教育始终是一种理想主义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少接触现实社会,即使接触社会,也往往是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和实习活动。因此,尽管他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却对社会非常陌生。在理想主义的教育下,他们的行为选择也就必然呈现出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似乎一切都应当是符合公平正义的美好状态。这就使得他们的行为选择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形成反差,进而造成他们在思想和行为选择上的困惑,也使他们的自信心遭到沉重打击。由此,在理想主义的行为选择累累受挫之后,将使他们经常处于理性自我迷失和意志消沉状态。
  
  2.自由意志泛滥,责任意识淡漠
  大学生在经过了长期的管束状态之后,升学的压力消除了,因为经过了紧张的高考之后,歇一歇、玩一玩,体验一下大学的快乐生活,成为他们进入大学的主要“短期计划”。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除了在经济上尚需依赖于家庭之外,其他方面都已经是自由人了。当一个人一下子从禁锢中解放出来时,尤其是对于精力旺盛、求新求异心理强烈的大学生来说,自由意志得到了泛滥。由于长期的家庭管束,造成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的相对欠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不懂得对别人负责,不知道对亲人和社会感恩,来自家庭的养育与期待,来自学校的教育与关爱,来自国家的恩惠与关怀,在多数大学生的心里都被理解为是理所应当的。而对于未来怎样才能肩负起国家的重任、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他们却很少去思考。
     
  3.道德虚无蔓延,规范意识淡漠
  当“80后”这个词还没有从人们的眼前消失的时候,“90后”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充分说明这两代青少年与以往的巨大区别。如果说“80后”以刚刚走上社会的青年人为主体,那么,“90后”则主要以大学生为典型。在这一群体中,“去道德化”倾向已经十分明显,道德虚无主义蔓延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道德与不道德在大学生眼里有了不同以往的评价尺度,一些明显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在大学生群体里常常被看成是一种创新行为和值得赞赏的行为。例如,对考试作弊这一现象,尽管大多数人对这种行为不认可,并持否定态度,但是在他们心底和私下的话题里,认为这不是什么严重的道德问题,甚至因为不作弊而没有取得好的成绩,反而会招致他们的嘲笑。
  
  四、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理性化建构的实践策略
  
  1.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营造良好行为建构环境
  对于人格发展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班级集体的环境氛围和少数有影响力同学的行为选择方式,对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具有直接和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大学新生入学伊始,辅导员就应对每位学生家境、人格特点、意志品质、学习态度、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考察,从中挑选出人格健全、生活态度积极、学习成绩优良、行为选择相对成熟、具有组织协调能力和号召力的同学作为班团干部的候选人,以建设一支大学生认同并对其具有正面影响力的班团干部队伍。
  
  2.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基础作用,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课教师必须认清课堂负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自觉地将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理性行为模式建构结合起来。
  传统课堂教学过多地把目光放在学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传授方面。不能说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对于大学生的理性能力的培养没有作用,但是,大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大多都是针对职业的知识。大学生理性能力的提升和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建构更多地是依赖于社会知识。只有专业知识,没有社会知识,所造就的充其量是“学子”而不是“才子”。才子应当是既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社会知识,能够把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于职业和事业的人。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增加大学生对社会认知的课程;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的任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社会阅历,能够在课堂上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认知的广度和深度。
  
  3.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的辅助作用,丰富大学生的社会认知
  第二课堂是指在大学校园内进行的课堂以外的各类教育活动。第二课堂以学术沙龙、励志报告、创新竞赛、经验交流等为载体,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品德提高、视野开阔、信心提升、创新能力和的增加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大学生建构起具有理性现实性的行为选择模式,要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地安排第二课堂活动内容。
  
  4.切实发挥第三课堂的直接作用,强化大学生的实践体认
  第三课堂是指在大学校园以外进行的各类社会实践实习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认识实习、假期社会实践和就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活动。高等教育本身就是完成大学生社会化的过程。认识社会是实现社会化的前提,也只有认识社会,才能让大学生建构起具有社会适应性的行为选择模式。
  

上一页  [1] [2] 

【试论大学生行为选择模式的理性化建构】相关文章:

1.试论现代建筑中的环境行为

2.医学生医德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论文

3.试论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

4.试论消费心理与行为市场营销策略

5.试论相对人行政法行为的行政法地位

6.试论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

7.试论高职大学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会计毕业论文

8.决策规则稳定性对延迟选择行为的影响开题报告

9.上市公司财务控制模式的选择及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