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美国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与教育启示(2)

时间:2020-11-09 13:18: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美国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与教育启示


  这两所理工科大学之所以能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一流人才,之所以能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之所以能创造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切实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应当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与建校宗旨、理念和不断完善的模式密切相关。

  三、 MIT与CIT 给予我们的启示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历史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市场对理工科大学的`人才规格和人才内涵标准在不断提升,受过良好教育的文理相通的复合型人才将要在未来的社会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2]。中国理工科大学要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境界、内涵和层次,MIT和CIT 的教育实践及其成功经验给予我们很好的启示。
  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相适应的文科。由于MIT与CIT发展目标各有千秋,MIT的文科求全求强,这与其学校大规模的特点相适应,并与其理科、工科的数量、类别形成一种三阶的旋转对称的格局。而CIT则力求小而精,秉承质量和控制规模而成为这所学院的发展原则,学院认为这种个性化的取向同样可以保持其优势。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其为数不多的文科专业同样是全美高等教育的精品。因此,我国理工科高校创办文科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构建自己的文理相通课程体系,以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培养出高素质的科研人才,使得人才不仅适应社会,而且能形成一种积极的力量推动社会科学发展,造福于人类。
  坚持一流标准提高师资层次。在MIT发展的历史上坚持一流标准是其始终如一的办学宗旨,其文科如经济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就以一流标准进行严格要求,因此,在50年代末就成为了美国大学最好的经济系之一。CIT 也曾培养了两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国理工科大学也应本着创办一流的标准建设文科,从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到教学科研等都应如此要求。这需要自由、平等的科研精神,需要营造开放、活跃的学术研究气氛。
  重视基础文科建设同时培植特色文科。由于历史与政治因素,致使我国大学长期以来分科形态存在,文科在文科大学,理工科高校建文科并不是与文科大学、综合性大学一较高下,而应有其自己的特点与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培植与工程、理学直接相关的特色文科并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MIT的文科就是在理工科的方法和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理工院校要培植特色文科,要尊重科学,要将单一的专业技术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
  加强师资阵容,引进学术大师。衡量一所大学的水平并不是完全看外部设施有多完备,而取决于是否有高水平的教授和大师。同样,一门学科的成就也取决于师资的水平。MIT与CIT的文科创建无一不是先有大师后有学科。资料表明,MIT与CIT的文科教员更是人才济济。可以说正是强大的师资阵容成就了MIT与CIT的文科建设。因此,我们的大学也应视吸收和引进“大师”级师资,同时抓好现有师资队伍建设,孕育和培养自己的“大师”级人物。这些大师可以是学有所成的优秀海外留学人员、留学深造的成功人士、本校及兄弟院校的知名教授。
  合理安排文科教育教学比例。MIT与CIT的文科建设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他们为学生所开设的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社会学等的必修与选修课中,无论从课程所占总学分的比例,还是学时安排上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即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培养全面的人的宗旨。我国目前文科教育中,合理安排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比例,已经是高等教育界正在改革实践的一项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历史、文学、哲学,还是艺术等领域都有着自己独到的宝贵财富,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应当本着西为中用的精神,在虚心向西方学习的同时,继承、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使中华文明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使得中外文明在我国理工科大学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作用。专业人员的引入,师资队伍的不断调整,有利于强化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社会活动等人文教育载体,逐渐加大人文学科的教育程度,提高教育水平。
  提倡经典教育,注重实践体验。美国工程科学院院长奥古斯丁曾说:“现代工程学已进入一个社会工程的时代,未来的工程师面临的挑战主要起因于非工程因素。”就人文素质教育而言,尽管国外各大学的具体做法因国、因校而异,但在课程教育的内容要求和追求的理想效果上,他们的一些共同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一是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及其兴趣特点,因材施教。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再教育,完成由“专才”到“通才”的转变。四是提倡经典教育。美国一些著名大学在开设人文类课程时,普遍选择把重读经典作为必选项目,还将外国政治,文、史、哲等课程都纳入选修范围,以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高度。通过经典研读课程,拓展大学生学术生命的高度与深度。五是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无论是MIT 的课堂讨论、课程设计还是实验课,都把注重实际作为最高原则。通过实践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德、智、体、美,把对人文知识的体验内化为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着力培养人格健全、学习自主、发展全面的新型人才。

上一页  [1] [2] 

【试析美国理工科大学文科建设与教育启示】相关文章:

试析外语教育理念与和谐文化建设教育论文08-19

当代美国政治性课程话语对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论文08-16

试析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机制建设论文08-11

试析会计信息与经济预测论文08-15

思想政治教育与学风建设论文10-03

浅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探析教育论文10-22

试析大学生课外阅读消费支出情况的调查教育理论论文10-19

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论文09-21

试析人本取向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初探的论文10-31

大学教育行政管理中执行力缺失的问题与建设策略论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