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保障

时间:2020-11-09 13:17:1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谈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保障

  论文关键词:学风建设 制度 道德 论文摘要: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如今学风建设已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估指标。然而,近年来,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术道德建设也亟待加强。本文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缺失或不完善造成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浅谈制度建设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保障

  自1993年以来,教育部多次发出通知,强调加强学风建设。2002年2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2年5月16日,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教育部学生司、高教司组织了以“高校学风建设”为主题的探讨和交流会。学风建设会上,来自清华大学、湖南大学等90多所高校的负责人和教务处、学生处的负责人联合发出倡议: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头等大事来抓。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在会上强调,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优良的学风是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大学校长要亲自抓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所以大学党委书记也责无旁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风建设作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作来对待,加大对学风建设工作的投入,组织好对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指导;在开展教育评估时要把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方面进行考察。各高校也都陆续把以后的年度确定为“学风建设年”,大兴“学风建设”之风。

  至今,高校“学风建设”的效果似乎与目标都相差甚远,成效并不怎么显著。从目前的情况看,总体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术道德建设也亟待加强。很多同学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约会逛街等无所作为的事情来,耽误了正常学习,学生的留级、退学比例不降反升,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等。典型例子是历年国家英语、计算机统考中的作弊问题。另据某校学生处最近“对学生上课出勤和上晚自习抽查情况的通报”表明,发现学生上课缺勤情况比较严重,特别是迟到现象非常严重,教室座位闲置率高,绝大部分同学不上晚自习。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学风建设”想法和作法进行深刻反思。

  一、“学风建设”的本质仅限于道德层面?

  赵沁平曾说:“学风建设的核心是道德建设,所以大学党委书记也责无旁贷”。于是各大高校的党委书记都认为,“学风建设”旨在改变学生的政治思想,行动上重在进行宣传教育,并以说教方式为主,道德约束为主。这似乎都在情理之中,出发点并没有错,那么为什么成效不显著呢?笔者认为其缺陷来自于各高校对“学风建设”的定位问题和观念上的偏差:认为“学风建设”本质就是一个道德问题,说教对学生的触动只能是表面的,不可能内化到其行为中。因为道德认为,假设学生是思想落后甚至狭隘的,现在要把他们拉入思想先进的“雷锋”队伍里;强调学生不能作贼,一定要诚实,不能谋私利,只能为别人着想,为社会的发展着想。我们又强调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雷锋”只能有“利他”的思想,而人个性发展又有“利己”的潜在需求,这前后本身存在一定矛盾。因此,在道德的约束下,学生口头上唱高调、行动上我行我素,言不由衷。这是道德软约束的必然结果,因为人是一个复杂个体,在不同的情景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而道德约束是软约束,只能约束“雷锋”,不能约束“罪犯”。即道德的局限就在于社会犯罪成本低,几乎可以不承担成本,对学生而言,不是纵容违纪吗?一个8岁的小孩对我说:“现在做好人真不容易呀!你是好人、你诚实,别人会认为你傻、你迂腐,就嘲笑你、捉弄你。”有大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到了大学才觉得自己长大了,儿时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现在我可以自己去思考,发现以前老师编了很多的谎言,老师可能也是被逼的。”这也促使我探讨学风建设。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是教育孩子成为“雷锋”,最后多少人成了“雷锋”?因此,“学风建设”不仅是一个道德层面的东西,更是一个制度层面的产物。制度强有力的约束才能保证学风建设成果,合理的制度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制度对“学风建设”的影响   从上面看出,“学风建设”问题主要源于制度的缺失和制度的不完善。

  1、教育制度的影响

  从整个教育制度层面,“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所独有,其问题早已暴露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平时考试作弊没人统计,但高考中舞弊问题报道得就多了,如帮忙考,冒名顶替等,在大学学生作弊是屡禁不止。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制度。中小学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却忽视学生心理等素质教育,而令一些学生到大学厌学情绪显露出来,进而投机心理强烈,便产生上述现象。而这些现象严重影响了学风建设,也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导向格格不入。

  2、高校管理制度的影响

  从高校自身微观制度层面考察,对学生、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等不完善,甚至相互抵触

  

  ,这是高校“学风建设”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假设某校对学生的考核强调软条件,忽视硬条件。如在学生评优评奖的条件中,过分强调社会活动弱化学习成绩,导致学生投机影响学风。如在学生综合测评中,若按学习成绩占65%,体育运动15%,德育20%计算综合测评的基础分数A1,再在此基础分数上加上社会活动的加分A2计测评总分(A1+A2)。而A2中每项社会活动分值为0.5~4.0分不等,各项可累加。这样参加一两项社会活动,可使综合测评总分最多可增加4.0~8.0,而一门课程得了100分对综合测评分的贡献也就6.5分。因此,这些活动对学生而言,既有趣,投入又少,收益又高,于是很多同学就不上课,而去参加跳舞、唱歌、打球等业余活动,或者成天以组织学生活动为由不上课学习,考试时就心虚就作弊。还有在综合测评中德育成绩就靠拉关系、拉选票就上去了。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加剧了学生的“寻租”行为,不学无术的人增多,学风不断腐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是学生之过?不,人作为理性人,他们的选择都是合理的,是符合效率原则的。霍奇逊在《现代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一书中详细考察了制度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他认为行为与制度是互动的,人们创造制度,同时又被它所创造。这些学生是现行制度创造出来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