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4)

时间:2020-11-10 08:19: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


《礼记》中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而字。”这里说的`是古人的一种礼俗,那时候,小孩子生下来3个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岁,由父亲在宗庙主持冠礼,把头发束起来,在头顶盘成髻,这表示可以娶媳妇了,有资格参军与参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据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汉。女孩子到15岁举行礼,取字。所谓就是在头发上插子,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过去说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周代贵族男子取字,有的在字的前面加“伯、孟、仲、叔、季”这几个字,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与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称伯,偏室生的称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过去称他“孔老二”,就是因为这个“仲”;有时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性别,如仲山甫、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冉季字子产,卜商字子夏,颜回字子渊,冉求字子有,有时候,这个“子”可以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有的以排行为字,如颜之仆字叔,冉雍字仲弓,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名字一起用时,先说字后说名,如孔子父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这些名、字,很容易让人搞错(汉代以后往往先名后字)。
    《说文》:“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武并切”。古人认为,名代表人的灵魂,不能随便被别人叫,这种对人名的禁忌后来演变为礼俗,人们认为直接称呼别人的名是不敬的行为。《礼记·檀弓》:“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尊长者对晚下者可以称名,但晚下者对尊长者、平辈之间不能称名。只有表示轻蔑时,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办?这时字就有了用处,以字相称可以避免称名。这样字就起到了避讳称名的作用。
 
   由于中国的避讳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因此一般认为取字的习惯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西周之前还没有取字的。周灭商后,建立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礼法,字的产生是与之相适应的。一般而论,名是留着自称的,对人称自己的名,是一种谦虚与礼貌。比如,在《论语》中,孔子为显示自己“圣人”的谦让有礼,在学生面前常自称“丘”。
   取字是适应周代的礼法产生,也适合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礼教,所以它是中国的特产,“字”要译成外文是很困难的,因为除了中国,别的国家没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随着封建礼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历史问题”。现在的人完全没有了取字的必要,仅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还爱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让人不知该怎样读才是,了解了名与字之间相关联的关系,有些字就可以读准了。   
    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字叔重,这个“重”可以读两个音,在这里应该读zhòng,因为慎与重是同义词互相解释,现在还有“慎重”一词
 
 
注释: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编著.论语注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 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编著.古代汉语[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3] 许慎编著.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4] 段玉裁编著. 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 王贵元编著. 说文解字校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 王力编著.古代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司马迁著.史纪[M].长沙:岳书社,2001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 高亨纂著,董治安整理.古字通假会典[M].济南:齐鲁书社,1989
  [10]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1] 王常主编.中国历代思想家传记汇诠(先秦—两汉分册)[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12] 陈秉才译注:《孔子》,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论语》中人物名字浅探】相关文章:

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法浅探11-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史意蕴浅探论文12-11

概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10-07

初三数学教学中深入浅出思想的应用论文05-15

浅述企业人力资源外包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11-04

论语域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9-12

浅述实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11-03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泛文化与浅文化现象的关联分析论文10-30

简述线的写意性在工笔白描人物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06

浅述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