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2)

时间:2020-11-10 08:19:0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


  互联网的优势对校园舆论环境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互联网凭借海量信息、卓越的即时性、丰富性、多媒体性等优势,可以成为营造良好校园舆论环境的重要媒介;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分散性、难控性等特点,使得良莠不齐的言论混杂难辨,非理性成分的干扰性也容易被放大。高校管理方面某些问题的长期积累往往会使一件小事成为校园舆论形成的直接诱因,而这个导火索会在互联网的推波助澜下感染更多人的情绪,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而且,舆论一旦兴起,就往往不会再局限于对事件本身的议论,人们总是要追溯导致事件发生的政治、经济、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或矛盾,甚至会借题发挥,议论、抨击其他各种问题,因而往往会对学校正常工作形成强大的冲击。
  此外,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融合互动,使得舆论形成的速度更快、冲击力更强、影响力更大。如“北大学子卖肉”事件属于由传统媒体最先报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同推动的舆论事件;而“北大校长元旦唱歌”所引发的舆论热潮则起源于北大学生放的网络视频,视频的轰动效果使这一事件迅速演变为舆论事件。总之,网络已成为高校监测校园舆论环境的重要工具,但校园内部和外部舆论环境在网络时代很容易产生交织,这也使得校园舆情更加复杂、难控,这种大众化的舆论平台,亟须加以科学管理和引导。
  
  三、 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的新特点
  
  舆论环境代表了公众相对一致的某些态度与观点,对于高校不仅具有监督的作用,而且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新形势下,对于舆论环境的变化,高校不能被动地接受,而是需要积极应对,采取切实措施对舆论进行调控和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
  (一) 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表达机制
  舆论环境的变化使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职能受到了充分的考验,并强化了新时期高校文化的人本特质。高校一方面要向员工宣传“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在强调“个性化”的同时,注意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相协调。既要上情下达,也要下情上达;既要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正面典型,营造出一种学习先进、弘扬正气的舆论氛围,也要进一步畅通民情、民意反映渠道,使大家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校务公开的力度,充分相信广大师生员工,尽可能多地让群众了解学校的工作。群众对学校意图、设想、困难等实际情况越了解,就越容易理解学校,也就越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宽松的内部舆论环境。
  (二) 高校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
  有学者认为,“高校与新闻媒体间良好的媒介关系就等于良好的社会舆论”,诚然,大众传媒的倾向性对塑造高校形象非常重要,媒体对事实的选择性报道、放大、缩小以及不同的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着公众对高校的印象,但笔者以为,大众传媒在塑造高校形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尊重高校的客观实际,因此加强自身建设永远是营造良好舆论环境的根本所在。在此基础上,高校应重视建立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主动加强对外宣传联系工作。除加强正面宣传外,还要及时消除负面影响,对不利于高校形象的负面信息,高校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属于误传的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予以澄清。属于学校自身问题的,要责令相关部门指导督促尽快改正,并将最新信息及时通过媒介发布给广大公众。属于媒体报道有误的,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和相关媒体充分沟通,督促和要求它们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报道,在报道中确定恰当的报道角度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基调,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规避大众传媒对高校报道的种种误区。高校尤其应当认识到,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负面事件靠瞒是瞒不住的,负面舆论靠堵是堵不完的,反而更容易激化公众对高校的种种误解和批评。高校一定要改变长期以来“报喜不报忧”的宣传习惯和对不良事件的隐瞒态度,而是及时将负面事件的真相告知公众,并且积极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争取公众的理解,这样才有可能做好抗形象干扰工作,化解形象危机。总之,高校形象的塑造、社会舆论环境的优化应该由高校自身和大众传媒一起来共同完成。
  (三) 高校要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
  高校一般都拥有自办的校园媒体,具备较为完善的宣传阵地和舆论传播渠道。校报、广播电台、有线电视、校园网作为校园四大主流传媒,在营造校园舆论氛围方面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高校的传播媒体在社会信息化、传媒网络化的客观大背景下,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多元,融合互动,全面开花,共同形成媒体宣传的立体格局。在这种情势下,高校应该掌握及时发布信息的主动权,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新闻网等多种媒体资源,面向校内师生员工和校外媒体、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发布新闻、传播信息、开展新闻宣传,以此有效发挥各种媒体传播方式的集合效应,努力提供校园内外舆论发展的“参考系”。这样做对内可以强化师生员工的自豪感、认同感,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对外可以提升学校声誉,为学校争取在社会上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