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剂量维生素C对外周血细胞活性的影响

时间:2020-11-13 10:13:0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剂量维生素C对外周血细胞活性的影响

                     作者:薛美兰 张秀珍 马爱国 姜秀波 张金玉 

【摘要】  目的 观察大剂量维生素C(VC)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抗DNA氧化损伤能力以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 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B、C共4组,分别给予含VC为0、2 000、5 000、10 000 mg/kg的饲料,实验期为8周。实验结束后无痛处死动物并取血,测定血浆V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红细胞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红细胞膜流动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单细胞凝胶电泳计数彗星细胞测量DNA氧化损伤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血浆SOD活性明显增高(F=2.987,q=4.24,P<0.05),血浆MDA含量明显降低(F=4.176,q=4.23,P<0.05),红细胞膜流动性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明显增高(F=2.278~2.763,q=3.67-3.84,P<0.05);C组的血浆VC含量明显升高(F=3.235,q=4.63,P<0.01),SOD和红细胞膜GSH?Px活性明显降低(F=2.987、3.478,q=3.68~4.13,P均<0.05),MDA含量明显增高(q=4.08,P<0.05)。10 μmol/L H2O2诱发DNA损伤B组和C组较对照组均加重(F=4.137,q=3.94、4.25,P<0.05)。结论 较高剂量VC(2 000 mg/kg)可明显增高大鼠机体的抗氧化损伤水平,改善红细胞膜流动性,提高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当VC剂量超过5 000 mg/kg时,反而会加重淋巴细胞的DNA氧化损伤。 
【关键词】  抗坏血酸;超氧化物歧化酶;膜流动性;淋巴细胞活化;DNA损伤

  维生素C(V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具有抗氧化活性。一般认为VC是水溶性的,不能在体内蓄积,摄入较高剂量不会对机体产生危害。已知超大剂量服用VC会产生副作用,包括胃胀气、腹泻、呕吐等。有一项体外研究指出,VC抗氧化作用与其剂量有密切关系[1],过大剂量的VC(0.5 mmol/L)可能增加细胞DNA对H2O2或其他有害物质损害的敏感性。目前,健康机体摄入高剂量的VC是否有不良影响尚无定论。本实验通过体内实验对大鼠进行超出生理需要量数倍的大剂量VC干预,观察大剂量VC对健康幼年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抗DNA氧化损伤能力以及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分组及处理
    
  幼年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分笼饲养,体质量80~100 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基础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A、B、C共4组,每组12只,分别给予含VC为0、2 000、5 000、10 000 mg/kg的饲料(在基础饲料中添加VC并充分混匀,低温压制并经循环风自然干燥,饲料制成后立即放入-20 ℃冰箱中保存)。各组动物自由饮水,环境温度维持在23~25 ℃。实验期为8周。基础饲料的成分组成(%):面粉20,玉米粉30,豆面15,皮25,鱼粉5,骨粉1,食盐1,酵母粉1,色拉油2,核黄素0.004,鱼肝油0.04。
  1.2  检测指标及方法
  1.2.1  血样采集  大鼠处死前12 h撤掉食物,应用200 g/L的乌拉坦麻醉后经腹主动脉取血,留取800 μL红细胞,按低渗一步溶血法[2]制备红细胞膜备用,并同时分离淋巴细胞。其余全血离心获取血浆置于-20 ℃冰箱中保存待测。
  1.2.2  血浆VC测定  采用2,4?二硝基苯法。
  1.2.3  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红细胞膜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SOD活性测定采用羟胺法,GSH?Px活性测定采用DTNB直接法,MDA含量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SOD、GSH?Px、MDA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2.4  红细胞膜流动性测定  采用Lowry法测蛋白,调整膜蛋白的浓度为200~800 mg/L, DPH荧光标记红细胞膜。应用美国PE公司LS?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测荧光偏振度,Ex 362 nm,Em 432 nm,狭缝10 nm,温度25 ℃,按文献[4]公式计算荧光偏振度P值和微黏滞度η值。
  1.2.5  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  采用ELX 2800酶标仪(美国BioTek公司),四甲基偶氮盐(MTT)比色法测定。
  1.2.6  DNA氧化损伤分析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或彗星电泳技术检测[3],取新鲜抗凝血30 μL,经分离获取淋巴细胞,分别应用0、10、25 μmol/L的H2O2氧化处理5 min。将DAPI荧光染色的细胞核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00个“彗星”细胞,根据拖尾的长度衡量DNA链断裂损伤程度(AU)[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和PPMS 1.5[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血浆VC、SOD、MDA含量和红细胞膜GSH?Px活性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A组血浆SOD活性升高(F=2.987,q=4.24,P<0.05),MDA含量显著下降(F=4.176,q=4.23,P<0.05);C组的血浆VC含量明显升高(F=3.235,q=4.63,P<0.01),SOD活性明显下降(q=4.13,P<0.05),MDA含量明显升高(q=4.08,P<0.05),红细胞膜GSH?Px 活性明显下降(F=3.475,q=3.68,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MDA含量明显升高(q=4.73~5.20,P<0.01),SOD活性明显下降(q=3.58~3.65,P<0.05);C组的血浆VC含量明显升高(q=4.51,P<0.01),红细胞膜GSH?Px 活性明显下降(q=3.84,P<0.05)。 见表1。
  表1  各组血浆VC、SOD、MDA含量和红细胞膜GSH?Px活性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F=2.987~4.176,*q=3.68~4.63,P<0.05;与A组比较,#q=3.58~5.20,P<0.05
  2.2  各组大鼠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比较
    
  对照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为0.042±0.036,A组为0.111±0.115,B组为0.049±0.059,C组为0.041±0.047。与对照组比较,A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升高(F=2.278,q=3.67,P<0.05);与A组比较,C组的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明显降低(q=4.19,P<0.05)。
  2.3  各组大鼠红细胞膜流动性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A组红细胞膜P、η值显著升高(F=2.458、2.763,q=3.84、4.23,P<0.05);与A组比较,C组红细胞膜P、η值显著下降(q=4.61、6.54,P<0.01)。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