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课堂生“本”对话的有效性(2)

时间:2021-03-02 20:24:0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如何提高课堂生“本”对话的有效性


        三、采取适宜的对话方式,科学安排时间,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如何更好地利用时间、空间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对生“本”对话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就目前在课堂教学框架内,采用的生“本”对话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生群体与同一文本的对话,也是最常见的生“本”对话形式;二是小组间分工合作,不同小组对话不同的文本;三是每个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话文本,这类对话一般用于学生自带的和生成性的文本交换。在时间安排上,除课堂上的生“本”对话外,可以让学生课前围绕教材内容或自主收集学习资料,或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网络;也可以在课后通过资料分析补充、完善学习项目,加强对学科知识的巩固和应用。
        四、善于引导学生二次对话,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次生“本”对话,学生所能掌握和体会到的往往比较浅显,可是机械的重复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抵触情绪。因此要让学生二次对话或多次对话,必须具备动机上的有效诱因。而思维的碰撞和发展是内在的、持续的、最为有效的诱因之一,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结构的要求,通过巧设设问引导学生二次对话。       例如,在学习《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制国家》一节时,笔者设计了以下导学提纲
        (1)人民代表、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
        (2)省级人民代表大会、省级人民政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的关系?
        (3)人民真的有权罢免不满意的代表吗?
        ……
        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仅凭一次生“本”对话却很难回答上来,学生必须仔细对话教材文本并通过分析、整理才能把握本质。教师正是清晰地关注到了学生真实存在的盲区,运用递进式问答——问题(1)——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整体性;运用拓展式问答——问题(2)——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运用辨析式问答——问题(3)——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此外,利用冲突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也会自主开展二次生“本”对话。例如,在学习《同学.朋友》一课,老师出示了两段视频。视频一中一位开朗的初二女生做了简要的自我介绍,然后向全班同学发出了邀请:“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老师没有马上回应。短暂的停顿后,同学们开始自我否定:我对她不是很了解,怎么可以草率地答应呢?交这样的朋友会不会对我有影响?……视频二继续播放,是众多他人的评价。同学们发现她各方面都表现优越,是一位值得交往的朋友。在认同的同时,大家又开始自我反省:如果我和她交朋友,她愿意吗?我该如何表现,才能成为她的朋友呢?我需要什么样的朋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没有回答任何问题,而是在一旁引导学生及时地将这些疑惑和问题记录下来。然后交给学生分组讨论,并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仔细对话教材文本,积极探索“沟通的能力和真正的友谊”。
        五、积极探索复习课和讲评课的生“本”对话模式,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这里所说的实用性是指对学生而言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性是指是否较大幅度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习得和践行。生“本”对话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还可以达成一种技能,用于促进学生快速提炼有效信息并解题和分析社会一般现象。这种能力的培养需经长期的适应和训练,而复习课就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很好载体,学生可以通过一定的对话模式较快地实现。我们可以把这一模式称为“四步骤对话模式”即“引起关注,充分参与——自主建构,完善文本——思维碰撞,教师引导——服务中考,服务社会”。
        例如,在复习《过健康、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笔者将生“本”对话分为四个环节。
        环节一:对话新闻播报——甘肃正宁校车事故。时政新闻因真实、快捷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和认可,同时对话时政新闻不仅在考试时可以快速、准确答题,也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分析热点的意识和能力。
        环节二:对话目录——自主建构四级、五级知识点。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不把目录作为教学文本使用,而事实上目录可以用来确定学生可能存在的知识盲点,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避免在复习课上出现多余的讲解、重复的练习。
        环节三:组内成果相互对话——交流、补充。学生对比组内成员建构的知识体系,寻找差别将遗漏的知识点补充完整。这样的生“本”对话,从文本出发,经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后又反作用于文本,是相互的过程。组内成员的差异又成了新的文本,促使生“本”再次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体系补充、质疑,并将重点知识和易错、易混淆等共性问题通过典型练习题逐步巩固和熟练运用。
        环节四:对话典型例题。迁移论认为,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经验和方法。巴浦洛夫的条件反射论也认为,通过强化有利于学生经验的获得和记忆痕的加深。因此,对话典型例题不仅可以检测知识掌握情况,连接、整合零散的知识点和拓展文本内容,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答题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对话典型题文本本身就是很好的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途径。
        作为一种模式,“四步骤”仍在探索中,但对话已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追求个性化和符合中学生需求特点的文本,只有足够的思维量支撑对话的过程,只有具备成功体验的对话结果,才能真正实现生“本”对话参与、思考、建构、实用的有效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