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机理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探析(2)

时间:2021-03-03 18:28:0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医机理在皮肤美容中的应用探析


        (1)指导诊断 由于人体的经脉、络脉、经筋、皮部均有各自的循行路线,并联系相应的脏与腑,因而,在临床上可根据病症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依据。如酒渣鼻,因其表现于鼻部.而鼻准属脾,故与脾热有关。
        (2)指导治疗 由于经络具有感应传导及调节机能平衡的作用。因此,在治疗前当辨清病属某一经络或某一脏腑,然后循经取穴,循经按摩,分经用药等。如针灸或按摩足太阴脾经有关穴位可治疗面色萎黄、精神萎靡、肌肉消瘦、皮肤粗糙或松弛等症。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络系统内连属于脏腑,外连属于筋肉皮肤运行全身气血连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保持机体阴阳平衡。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疏通气血、改善面部的皮肤代谢,从而达到去皱、紧肤美白等美容功效。
        5  气血津液学说在中医美容上的应用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美丽容颜的基础。
        5.1 气与美容  气是人体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它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的作用,对于营血与津液的正常化生输布,脏腑经络组织的正常功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活动,保持形体美、容貌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气的功能减弱,脏腑组织肌肤得不到正常濡润,就会导致面色无华,皮肤皱纹,毛发枯槁,形体怕冷等。
        5.2 血与美容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主要由津液和营气组成。它在脉中循行,内络脏腑,外络肢节皮毛,对全身脏腑器官组织肌肤具有营养和滋润作用,对保持容貌和体态起着重要作用。
血的营养滋润作用减弱,运行失常则面色萎黄或苍白,晦暗无光泽,肌肤粗糙干燥,毛发干枯稀少或脱落;目涩、四肢麻木等。
        5.3 津液与美容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脏腑器官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濡养和滋润脏腑官窍肌肤。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正常,则人体的皮肤润泽细腻有光泽,肌肉丰满结实,口唇红润,双目有神。如果津液不足,可出现皮肤粗糙,肌肉无弹性,双目干涩、口唇干裂,毛发干枯无泽等。
        6  情志学说 在中医美容上的应用
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和成员,其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功能维系和互相配合,需要情志因素的参与和协调。
        6.1 情志活动:七情包括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适度的七情变化是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体现。如良好的情绪高兴、快乐、振奋、平和可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五脏调和,气血畅达,面色红润有光泽。过度的七情,不良情绪如悲痛、抑郁、愤怒、惊恐、忧思都会导致心神受伤,颜面无华。       6.2 情志相胜“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的说法。它是依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以情胜情来治疗情志疾病的方法。这个理论对后世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 
        运用情志相胜法治疗疾患的方法,时至今日,与我们提倡的社会-心理-生理学模式,注重心理疏泄疗法的方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皮肤美容方面,比如抑郁伤肝,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黄斑;悲忧不解则脾肺气虚,可见面色恍白,神情惨淡;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可见面色萎黄,唇色爪甲不华。可见,情志的正常疏泄,能否保持适度的情绪,对皮肤美容的影响非常重大。
        7  饮食劳逸学说在中医美容上的应用
        饮食是人体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物质基础,适度的劳动和休息则是保持人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如果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动静失常,影响脏腑的生理功能,气血化生障碍,美容失去基础,肌肤则失华。 
        7.1 饮食四气、五味
        (1)饮食四气  饮食四气指食物性质的寒热温凉,它对美容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体质偏颇或者季节变化明显的情况下。
        饮食偏嗜是指特别偏好某种性味的食物。例如,偏嗜生冷寒凉饮食者,日久则易于耗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气血运行不畅,面色淡白。若偏嗜辛温燥热的饮食,又可使肠胃积热,引发痤疮。 
        (2)饮食五味
        ①五味归属五脏的规律
        《灵枢·五味》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依据这一理论,中医学就形成了酸补肝、苦补心、甘补脾、辛补肺、咸补肾食补原则。药膳美容机理来源于此。
        ②五味损伤脏腑的表现和规律
        《黄帝内经》在强调五味对五脏具有补益作用的的同时,也提出了五味可以损伤脏腑的理论。  
        《素问·五藏生成》说:“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