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心声文为思-浅谈语文学科的教法和教具

时间:2020-08-04 16:24:5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言为心声文为思-浅谈语文学科的教法和教具

摘 要:语文学科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也是因人而异,不尽相同。今天我想从教法和教具两个方面谈一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它的人文性、整体性和基础性。
关键词:语文 人文性 教法 教具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对这“古国”二字作了明确的阐释:所谓古国者,非为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意即是说:所谓历史悠久的古老国家,不是指有高大的树木,而是指有“累世勋旧之臣”(朱熹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乔木”代表的是包括大树木在内的所有自然界,而“世臣”则代表人及由人组成的社会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了的文化传统。之所以要这样理解,就因为“传统”一词本来就有世代相继之意义,是指由历史衍化而来的具有思想、道德、风俗、心态、文学、艺术等等整个文化范畴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某些制度与规范。
        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虽然,由于种族、地域、自然环境、语言文字、社会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差异,而形成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但是从“言为心声文为思”的本质意义上来讲,无论何种语言,也无论其整个生命在哪个应用领域里,都无不是心灵的宣泄和思想交流的工具。故而在新世纪的曙光冉冉升起的时候,为配合好素质教育连中小学教材也进行了大换版。尤其是在对语文的新教材教学中更加突出了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了过去仅仅把语文只当做工具学科的看法,而是更加体现了语文不但是工具学科同时更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地凸现了它的人文性。 
        如果说文化就是人类的主要特征,那么,所谓“文化”就绝对应该是一种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同时还包括了由此作为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性整体。故此,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与意义上讲,语文教育,首先是人文的教育。唐君毅先生在他《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一文中便一针见血:“中国人之所以有气节,皆由于过去之文化生活上,志愿之陶养;就连其死也所以酬国家文化之恩泽,而无愧于‘读圣贤书,所学何事’之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故其全部精神、专诚所注——唯是不负平生之志——此中国气节之士所以负人道于永恒矣”。于是,如果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永怀希望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热爱祖国成长的同时,从国家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润养的那颗对美善无限向往和对真理无限追求的执著信念。就在将教育寓定为文明的基石、举国的翅翼时,我们更须用“诠释人文精神,熔铸民族意志”来浓缩语文教学的核心旨意。       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就是在更深刻地证明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一代巨儒曹雪芹早就金笔开宣:“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宏观调控,才能更切实地明晓语文就是浩瀚的生活海洋,百科知识的图书金典,靠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积累、领悟、灵感与熏陶,而绝对不是“死记硬背”。这样自然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其教法多样、教具广阔。只要从基本点做起,从汉字音、形、意到文章的事、情、理都要力争在点、线、面相协下再向纵、横、深发展,意即精深丰厚。否则,便如唐李翰所说:“儒家者流,博而寡要,劳而少功,何哉?其患在习之不精,知之不明入而不得其门。”——这就要求我们向知识的质量上努力,要别出心裁“咬文嚼字”,不要拘泥于一种看法、听法与想法,要多方位、多思维地去观察、思考、分析课文的内部结构。这样不仅使我们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更使我们在认知事物、观察事物、解决困难时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去研究,从而我们的'思维便产生了质的飞跃,我们便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维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智慧更加丰满,甚至连眼中的世界也更加精彩了。
        例如在讲解古诗文名篇《爱莲说》后复习时,我对了对课文本意的贯穿,还站在纵、横、深的角度通讲了名贵植物梅、兰、竹、柏……尤以竹为例讲了托物言志的起因——楚楚动人的娟娟之态,含露吐雾的韵之性,刚柔相济的风采,不畏严寒霜露的特质,成为“君子之德”的形象写照,“君子比德于竹”不仅成为历代名人的修身格言,且更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蕴藏着无尽的生命奥秘,尽管几多艰辛、几多磨难,但屈根于石下的春笋还会破土而出,怀着百丈凌云的希望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得以生存,并成就出一番事业来……还作横式补充地向学生讲说:正如“一粒砂合世界,一滴水藏宇宙”一样,只要你对生命充满珍爱,你就会知道生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伟人们的英勇,更本质的就是你有没有坚强的信念和刻苦奋斗的精神、是否能超越平凡而进入更高的境地。既然生活就是广阔的海洋,天时、地理、人文、交通等也这么的丝丝相关、脉脉相连,那么语文学还真是教无定法。但是我们既然是被称之为“高尚”的教师,就应遵循最好的教法——任教。站着是一道风景,开口是锦句满怀,行动是钳工的宽仁……那么还有什么比这种教法更好呢?聪明的母语教育同仁,我想你一定也找到了语文学的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那么请——惠泽国人昭示教育吧!                               
参考文献
[1]李津 《国学经典》[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1日。
[2]唐君毅《中国之文化精神价值》[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1日。

【言为心声文为思-浅谈语文学科的教法和教具】相关文章:

1.浅谈文道统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2.浅谈小学班级管理学科论文

3.论医学科普文的易读性论文

4.浅谈法学研究中学科交叉的可行性

5.浅谈农业水利学科教学实践应用论文

6.浅谈小学班主任管理学科论文

7.浅谈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情商的培养学科论文

8.立足学生 浅谈高三政治学科的复习的论文

9.浅谈小学作文的阅读和写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