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环境下《概论》课教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

时间:2017-06-01 我要投稿


   论文摘要:正确传播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我国高校《概论》课的重要职责,也是影响和引导高校大学生舆论的重要方式。网络的飞速发展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转变传播观念的良好机遇。本文试图以议程设置理论为依托,探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传播的影响,以及影响议程设置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及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环境;《概论》;教学传播;议程设置
  
   正确传播党的政治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我国高校《概论》课的重要职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日趋复杂化,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能否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党的理论、政策和策略,始终是问题的关键。议程设置(agenda-setting),是指大众传媒通过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来建构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话题,从而影响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知,其实质是在灌输的同时予以引导。在网络大行其道的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对于对大学生进行党的理论政策传播,搞好大学生的政治舆论导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网络环境影响议程设置发挥积极作用的因素及对策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网络环境下影响《概论》课议程设置效果的因素分析

  1.作为《概论》课议程设置主体参与者的教师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主要表现为:一是忽视公众议程,陷入“推定效果”误区。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大学生公众舆论绝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单凭自己主观愿望出发。二是忽视议程设置规律,对政治理论教育传播的时机把握不准。在网络环境下,重大事件发生时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缺位、不作为或反应迟缓,极短时间内就会使其他民间意见占据公众议程的主导地位,而成为主导舆论。三是围绕议题开展的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议程设置存在问题。目前的政治理论教育表现为过高的基调与实际内容的断裂,往往出现与大学生自身相悖的情况,这样便会造成各种情绪的产生,致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过去的受众已经成为政治理论教育传播议程设置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又有可能成为议程设置的“局外人”。由于网络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有着很强的互动性,网络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和表达观点,既是接受者又是传播者。同时,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程度也可能会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在网络中多数群体并不稳定,因此如果人们在某个群体中感到失调,可以通过转换群体的方式而不是从众的方式来平衡失调。同时,人们的交往空间随着网络的延伸而无限拓展,人们可以通过在网络中积极地寻找同盟者来消除孤独感,避免了在有限的生活圈子里,一旦在意见上孤立就会在其他方面也陷入孤立的尴尬局面,从而大大降低了从众行为发生的动机。通过这一渠道,大学生很有可能逃避现实的政治理论传播议程,成为“局外人”,这就更加增加了高校政治理论传播的难度。
  3.网络的普及使得高校政治理论传播的外部环境正在日益复杂化。高校政治理论教师的媒介力量和议程设置功能削弱,代之而起的是“人际交往”的作用。也就是说大多数人的意见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受了媒介的宣扬,而是受了人们主体意识是否认可的影响。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更加尊重个体的时代,大学生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被个体化、主体化了。相对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服从环境受到削弱,人们不再注重少数“权威言论”。信息的无序流动使得网络对社会舆论的有序形成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相对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而言,网络更容易使人类传播的社会环境在运作结构上发生无规则性的变化。原先相对明朗的舆论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传统媒介对舆论的影响力也受到一定削弱,网络环境下形成一定的主流舆论会更加困难。由于网络中自发形成的舆论没有接受过宏观的统一的指导,从而有可能形成混乱的多元价值取向,这也给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如何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进行指导,这是摆在新时期政治理论教育传播工作者面前的问题。

关于网络环境下《概论》课教学传播中的议程设置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