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心理学素养

时间:2020-08-06 17:38:2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浅议教师心理学素养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很多年头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自主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面对新课程,教师们必然会面临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是否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观念滞后?我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能否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经验背景了解多少?如何才能够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达成新课程的教育目标?笔者认为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是一个最基础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素养是指教师掌握心理学知识、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修养与能力。它不同于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目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而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学素养这个方面的`话题,还没有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但在今天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心理学素养对于中小学教师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过去培养的教师是以学科类型为主的教师,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缺少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教学目标也重在落实“双基”的掌握及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经验以及人际沟通等方面的内容。而现在大背景变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设计最终落在人的培养目标上,突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发展。 
这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就有一个重要的变化,要求教师要从“经师”变为“人师”,不再仅仅“讲经说道”,而要做到以育人为主。我们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他的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思维、兴趣、爱好、能力、禀赋、习气,就没有教育。”所以,在今天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学习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学素养显得尤为必要。
        一、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素养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它倡导教师要形成新的学生观。首先,学生是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个别差异性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教育观念上,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其次,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生活背景里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珍视学生的独特个性,重视学生现有的经验,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有大量的心理学知识储备,才能建构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
        二、新课程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过去,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但是在新课程中吸收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科学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
        三、新课程中教师面临的角色转变也要求教师要有心理学素养
        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其中之一是教师对学生关注的变化。新课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只关注学生考试成绩,不能满足学生其他各方面知识的要求,以及忽视学生个人尊严等状态中脱离出来,对学生的关注应更全面科学。新课程中对学生的关注除了上面说的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智力类型,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处境与感受、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等。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用一把尺子去“量”所有的学生,而应关注学生智力的不同类型,结合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使学生采用自己最合适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