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英语精读教学行为

时间:2021-03-05 12:43: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论英语精读教学行为


  论文摘要: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依托,在新课程新思想的背景下对笔者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反思。通过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明确了今后教学应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经常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剖析反思,对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学,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和探索价值的话题。

  论文关键词:改编教材;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新课程新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科研活动,提倡教师对传统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应该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学反思行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样工作,容易对自己经常面对的事物产生思维定势,认为它是正确的,即使它是不合理的。就如我们从事教学工作一样,长期地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去吸收新的理论指导,不去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即使该教学方法效果不大,我们自己也不觉得出了问题,不会认为这是错的,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甚至是无效教学行为的产生。所以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经常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应变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对象的不同水平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教师不应把教材变成禁锢自己思想的束缚,而应该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挑选适合学生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牛津英语教材每个单元都有Task部分,通常是在学生学习完本单元的Reading,Grammar之后进行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较高。学生基础知识的储备、英语实际运用的熟练程度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Task的学习。举例来说,该部分的听力往往与学生在考试中接触到的听力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它要求学生在基本听懂听力材料的前提下自己进行归纳总结,最后以书面材料的形式呈现。对于习惯了“听听力做单选”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型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学生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时,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听力教学无效。于是,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改编、取舍。选取学生熟悉的段落,将大段的要求学生听后进行分析总结的篇章改成与四六级考试题型中类似的“复合式听写”进行教学。有难度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系数,循序渐进;与实际生活知识相差较远或脱离的部分完全舍弃。通过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被“拔苗助长”,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新课标与传统教学思想最大的不同就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要求教师确立并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我们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某个学科的老师或是对某个学科不感兴趣的话,恐怕是很难学好这门学科的。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度来组织。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而且也是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的。课堂上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多向信息沟通,缺少教师对学生积极全面的关注等,就很难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而任何教学内容和方法,只有能够激发学生生动活泼的思想,唤起他们真挚而深刻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自身的“内驱力”,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学习上遇到的挫折感,帮助他们体会学习取得的成就感。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大组辩论的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对当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安排英文经典原著欣赏,观看的同时指导学生怎样写影评;在课文教学的同时,穿插相关的英语歌曲学习。总之,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用就是为了在学生真正投入到英语学习之前首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用这样的方法,06级英师两个班的学生到学期末的时候,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很多学生说希望下个学期我还能教他们精读课,因为上我的课让他们越来越喜欢英语了。这样的评价就是对我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最大的褒奖吧。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自己有许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一、教案内容展示的熟练性与生动性不够。虽然我们不提倡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教案来“演课”,但是教案毕竟是记载备课的成果,是实施某一课型的图纸,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方案。不论教师的业务水平多高,教学经验多丰富,教案都是上课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课前备课的时候,我也会花费大量的心血,查阅各类资料,总想准备出一份尽善尽美的教案以备课上所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感觉自己对于教案内容的呈现程度不及自己写出来的教案那么完美。教案中设计的教学步骤清晰,但在实施中的衔接过渡似乎不是那么自然;教案中的知识点全面而细致,但在讲解的时候却有时间的限制;教案中本应该出彩的地方往往也会因为教学对象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个别细节的处理总是不尽如人意。
  二、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处理把握不够好。众所周知,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是目前大多数国家教育采取的组织形式。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教师面对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无法各个兼顾。虽然我国古代从孔子开始就有“因材施教”的说法。但面对班级几十个学生,要想在有限的45分钟内根据不同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教学恐怕是件很难的事情。我在实际教学中就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与矛盾。作为英语教师,我最根本的观念是“一个都不能少”。我不希望任何一个学生在我的课上成为逃兵,躲在被人遗忘的角落里。关键问题是怎样处理这种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关注了成绩较差的学生的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会嫌教学速度慢;以好学生的速度为主,后进生又跟不上节奏;按照大部分中等生的速度来学习,又舍弃了对两极学生的照顾。总而言之,似乎没有一种合适的方法可以使得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最大程度地获得自己所需。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借鉴我市第X中学的小班教学经验。即英语课上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两个小班分别在设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室进行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多媒体教学的便捷,还能够因为人数不多使得每个学生都获得语言交际的机会。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考虑到学校的硬件、软件设施,也是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