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思路及答题技巧

时间:2021-03-07 10:51:5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思路及答题技巧

         阅读是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充实精神的重要途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和辨别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划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是阅读一般论述类文本必须具备的能力。
         所谓一般论述类文本就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文章,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同学们对这类文章是比较陌生的,因为所给的材料大都是些令人眼生的研究性论文,但是不管怎样眼生,它总是议论文。下面我们就大体谈一谈社科类议论文的阅读及解题思路:
         一、整体感知,迅速把握文章谈论的问题
         拿到文章之后,首先迅速地阅读一遍,确定它谈的是什么问题,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大致提到些什么材料。
         例2010年的山东卷高考题《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作为认知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与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他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是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即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通读全文,我们可以通过特殊的语言标志(即在一篇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同一或相似的词语或句子)迅速地抓住文章的话题,即“人生的四种境界”。
作者谈了人生“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道德境界”的特点及内涵,而且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细读全文,分析概括每段的大意,总结文章的观点,分析论证的方法
         细读时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文章从哪些角度来论述中心话题的,即要分层理解,概括出每段的段意来。        我们以2010年课标全国卷B《金石书画漫谈》为例来分析。文章共分四个段落,通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文章的论题是中国的书法艺术,论点是中国书法艺术悠久、字体及风格多样,并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每一段都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的。第一段从书法艺术写起,第二段写出书法演进的种类;第三段是对书法艺术兴盛的介绍;最后一段是写书法的作用和价值。掌握住这几个角度之后,文章的大体框架就明了了。
         在概括每段的段意时,首先要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此时我们还应该抓住议论文的文体特点来分析,即关注每段的领起句、总结句及承上启下的关联句,因为这样的句子往往是每段的中心。 
         2.掌握作者在议论时都用了一些什么论据(材料),使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例2010年课标全国卷B《金石书画漫谈》一文,第一段作者论述中国书法艺术渊源时,把书、金、石、画进行了对比,目的是在突出突出书法对中华民族有很深远的影响,能表达强烈的感情;第二段在论述“书法演进的种类”时,又把真书、篆书、隶书、草书的不同特点进行比较,明确书法演进的种类;第三段对真书艺术的兴盛进行评述时,引用了唐太宗、颜真卿、柳公权等都写碑以及今天看见的敦煌、吐鲁番等地出土的文书、写经的例子,证明了真书艺术兴盛的原因及表现;第四段谈书法艺术的作用价值时,用“法书”、“书法”、“书道”、“书艺”及“尺牍素书,千里面目”证明了书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