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观下的新闻教育改革

时间:2022-11-18 01:26:3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融合教育观下的新闻教育改革

  【摘要】在全球化、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在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闻教育如何满足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无疑是普通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视野”下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媒介融合;“融合教育”观;融合记者

  面对媒介生态的深刻转型,新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顺应媒介的发展趋势,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新闻教育改革,培养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思维,又适应当下时代需求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笔者认为应该具有与媒介融合形势相适应的“融合教育”观。

  一、“融合教育”观的内涵

  关于传媒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的媒介融合,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所Henry Jenlins明确指出,媒介融合包括了至少五个层面的内容,即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机构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雯首次将“媒介融合”的概念引入我国,并进一步预测“融合新闻”传播将是“融媒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模式。尽管在国际新闻界媒介融合的界定没有在学理上达成共识,但从专家学者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媒介融合不是狭义地局限于技术,而是必将在技术之外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可见,传统的、单一的“技能型”新闻人才培养观已不再适应当下国际化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新闻院校在关注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必须转变观念,对新闻传播中人文、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有足够的重视。

  第一,媒介融合需要“知识与媒介素养的融合”。“融媒时代”新闻传播的实质就是信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从当代中国新闻传播的变化来看,新闻传媒把中国文化全方位推向世界舞台,又让西方文化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中国人面前,中西文化的交融互动不再仅仅是文化精英们的特权,而是活生生地发生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在这种“跨文化”的新的传播形态下,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进行民族间、文化间的信息发布与交流。同时各种思想、政治观念、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念泛滥,有益的、有害的信息并存。作为新闻从业者既要在错综复杂的信息群中寻找新闻线索,又要发出权威的声音引领舆论的方向,因而就必须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和媒介素养,而这种能力、素养的形成,正是来自于各种知识、文化的融合。

  第二,媒介融合需要“融合记者”(backpack journalist)。他们只需要备上一部上网手机、一台数码照相机、一台小DV、一部笔记本电脑就能同时满足多种媒体的编辑、采写、播报需求。他们一个人就能完成采访、写作、拍摄、编辑等工作程序,既懂得前期报道,又懂得后期视频剪辑制作,具有融合的专业技能。

  第三,要实现知识融合与技能融合的和谐统一。近几年,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高校在新闻教育方面进行了专业细化的尝试,致力于培养娱乐记者、体育记者、经济记者等专业型记者。笔者认为众多的研究实践出现了偏重于专业实际操作技能的倾向,忽略了学养型教育。对此,国内知名的新闻学者已给予深入的论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戴元光说:“把学习现代技术作为新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应当受到质疑的,过分的技术化取向对新闻教育是一种伤害。”[1]因此,新闻教育改革应着眼于宏观的新闻教育观基础之上,必须以加强对学生知识融合培养和技能融合培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融合教育”观下的新闻教育改革

  (一)打破学科界限促进知识融合培养。当代高等教育中,一个专业就像一台机器,只有坚实的钢铁硬壳是不行的,还需要有传输履带、螺栓、发动机等物件,才能成为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仅仅着眼于专业书籍是不行的,要加强知识融合培养,就必须打破学科的界限,在原专业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将诸如军事、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整合。只有在知识层面实行新的交融整合,使学生能迅速地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传播现象和多层次的国际问题做出程序性的分析与综合,才能从根本上适应新闻全球化、国际化的知识调整与理论创新要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早在2005年就开始尝试性地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联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效果显著。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新闻院系也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依托强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实力,加强与文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合作互补,试行联合培养、融合交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基本具有两个以上的学科知识基础。

  (二)调整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强化技能融合培养。媒介融合的核心是在同样内容的基础上,生产出针对不同平台上的新闻,并用适当的形式播出。因此在专业设置上,要打破壁垒,尝试媒介融合专业的教育模式。此外,很多高校新闻专业还沿用将新闻业务里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并立的课程体系。这种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教育与新闻实践活动的脱节。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新闻的采编、写作、评论只是连接新闻业务各个环节的桥梁和纽带,它们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应该在对诸课程客观分辨的基础上,进行融会贯通,进而形成较为系统、科学的“新闻实务通论”。

  (三)合理构建多维的实践教学体系,促进技能与知识的融合。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只有通过实战和实践,才能将新闻专业的课堂学习与新闻实际运用有机结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天人合一”,成为适应业界需要的合格的新闻人才。因而在新闻教育过程中实践平台的搭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合理地构建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相结合的多维实践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应贯穿于各个年级、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在内容上应逐步深入、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理论与实践技能在实践中逐步统一和融合。二是搭建具有“实战”功能的媒介融合平台。该平台不仅是学生实习的平台,更是专业的工作平台,能够承担数字化传播时代的专业化新闻业务,可将学生的实习融入新闻业界的生产流程。比如承担校内的信息传播沟通工作,将校内新闻传播资源整合为可供学生学与做的“传媒集团”。

  三、新闻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完善取决于不同构成要素、不同构成环节的有机统一。在新闻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一)新闻院校要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与互动。伴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我国学界出现了一种“反常”现象——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当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范敬宜成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许多曾经在业界任职的知名记者纷纷“下海”,成为各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顶梁柱……这种“反常”现象仿佛指南针一样,清楚地告诉我们:融合新闻传播国际化的程度越深,学界与业界的联系越紧密。业界既是媒介融合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又是新闻人才的需求者。新闻院校只有加强与业界的联系与互动,才能紧跟传媒发展的脚步,对其正在和即将出现的变革做出准确的预判,从而使新闻教育改革更具有前性,培养出业界所急需的、适应媒介融合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思维的新闻人才。

  (二)新闻教育与其“予人鱼”,不如“授人渔”。我们正处于知识信息时代,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有限的学校教育远不能满足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的要求,所传授的专业技能也远远不可能适应新技术、新知识的快速发展。因此,我们在努力搭建新闻实践平台、营造“融媒新闻”加工氛围、注重学生基本能力、基本思想境界培养的同时,更要通过牢固树立“融合新闻”观的教育理念奠定他们继续学习、自主更新知识、自我调整知识结构、自我不断锤炼融合技能的基础,使他们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自觉地去捕捉其他知识素养作外围补充,不仅具有适应变革的能力,更有与时俱进、主动变革的境界和愿望,这样,他们便会真正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发展的大潮,为新闻传播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复旦大学“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E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09.

【融合教育观下的新闻教育改革】相关文章:

探析幸福教育观下的师生关系08-02

信息多元传播视野下的新闻再传性研究08-09

学前教育改革指南视角下幼儿园活动区活动实践策略研究论文05-28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网络依赖症论文04-27

高校教育改革方向之我见的论文05-11

高等林业教育改革与森林科学08-02

高校外语教育改革论文06-25

关于歌唱艺术与情感表达的融合08-09

文化创意与家纺产业融合探索04-28

谈谈双语教学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