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时间:2021-03-09 17:44:1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论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并提出多媒体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相关措施。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主体作用
  
  多媒体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影视、投影、幻灯等,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我校的教学设备更新,电脑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室的建立,越来越多的德育课教师认识到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采集的信息与德育课程整合的资源对丰富教学内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运用多媒体网络采集开发的资源,不但可以丰富教材,生动教材,使教材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使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实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与看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和情感状态。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正如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求知欲望,就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率也会不断提高。德育课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多媒体课堂教学引入现代教育技术能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用文字、图象、动画、声音等交互传递,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利用它设计出情境或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例子用多媒体直观表现出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视觉、听觉,通过声、形、色、画刺激学生各个感官,把教学内容变抽象为直观,诱发他们的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课中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一节时,本人首先展示一组世界知名的自然景点让学生欣赏,接着播放一组地球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给社会、人类生活带来危险惊心触目的新闻短片,使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感触。接着向学生提问: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人类的生存到底存在哪些联系?为什么人类一定要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又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的“建设和谐文化”中“文化的多样性”这一内容时,首先图片展示: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火炬、奖牌、中国代表团的领奖服、礼仪小姐的颁奖服,鸟巢与水立方建筑等。然后播放视频:“中国风”扮靓奥运村片段、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片段和上海世博会期间不同园区内举办的文艺演出片段。接着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北京奥运村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呈现了哪些中国文化元素?上海世博会期间不同园区内举办的文艺演出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元素说明了什么?通过这些精美的图片,精彩的视频,新颖的设计作为情景引导,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积极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恰当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措施。其中讨论法就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一种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也是落实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本人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把学生按照自由组合的方式组建成学习小组,围绕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设计一些讨论题,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和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的“共建和谐校园”这一内容时,开展了题为“拒绝冷漠,情暖你我”的主题活动课。活动过程中播放了“小悦悦事件”新闻视频: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王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58岁的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通过播放新闻视频,让学生在心灵上产生强烈的震撼,接着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在坦诚而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畅所欲言。这样不仅改变了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死板、沉闷的教学气氛,开阔了思路,发展了思维,促进了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切蹉与交流,而且也让学生明白到社会、校园环境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营造和维持的,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社会、校园注入自己的一份关爱和真诚,让社会不再冷漠,让世界充满爱。最后师生一起跟着音乐放声歌唱《让世界充满爱》。又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中的“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的这一节时,本人根据教学内容,针对学生实际,展示课前师生精心设计和收集的几组图片、视频组织学生讨论:1、国家为什么要限制塑料购物袋的使用?2、列举学生中存在哪些不合理消费行为?3、应如何处理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关系?根据讨论结果,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树立积极、合理、健康的消费观。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三、引导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程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社会实践,不仅能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社会,体验生活,开阔视野,获得新知,而且改变了以往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多种需求,主动创造条件,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对学校周边的社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关注社会热点,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丰富的社会素材引入到德育课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与整个社会息息相通,这既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又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中“就业形势与择业”“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的内容时,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外出调查本校的近几届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目前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了解本校毕业生创业情况,访问他们的企业,请他们讲述创业的艰辛和成功的欢乐。又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中“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结合本课义利观的学习,开展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调查,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问题,思考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课后学生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到企业、社区去调查访问,搜集有效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成果,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或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展示,资源共享。大部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都觉得受益匪浅,既拓展了视野,又增长了见识。可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实现了现实的教学目标,又真正贯彻了主体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