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设学习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时间:2021-03-11 11:32:5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小学数学创设学习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者利用主题图,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多参考性的教学情境。教师除了利用好现成的情境,还可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
        一、加强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创设能促进知识迁移的情境
        笔者曾执教过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两位数乘两位数”,拿两次不同的教学片断对比,教法一:复习了28×2,15×10等口算,然后呈现新知:28×12,请学生尝试。除了少数几个孩子因为家长教过会用正确的竖式计算,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我的一再启发下,还是愁眉不展,后来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我把12拆成3×4,先算28×3=84,再算84×4=336。”经过他的引导,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其他学生发言:也可以先算14×4=56,再算56×6=336;还可以先算56×2=112,再算112×3=336。虽然勉强解决了问题,但同属一个思维层面,对于要建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竖式模型没有任何帮助。反思问题的症结——没有实现原有的认知对新知识的同化,于是重新设计了教学:创设了一个购买图书的情境,情境中先后展现了三位同学购书的情况:每本书15元,甲买3本,乙买20本,丙买12本。各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在调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呈现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比较丰富。除了上节课中呈现的解决方法以外,笔者注意了有60%以上的孩子在计算丙付了多少钱时是这样解决问题的:每本15元,10本就是15×10=150元,再买2本就是15×2=30元,150+30=180元。
        以上这一匠心独到的问题情境就具有了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它的精妙就在于:在问题情景中帮助学生复习了知识起点并顺利呈现出新的数学问题,并且很好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揭示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非常清楚地诠释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算法的原理。
        二、为数学知识寻找合适的生活原型,创设能真正唤起学习兴趣的情境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利息”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练习情境:老师有100000元,准备2年后买房时使用,有几种存款方案?到期后各可获本利多少元?你们公司推荐给老师的是哪一种方案?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成立了“理财公司”,组织学生进行方案比较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互相讨论,形成最优的方案。
        数学课程标准中说,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因此良好的问题情境,应该要贴近社会生活,尤其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富有情趣、有吸引力,又和数学知识密切相连,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创设有整合功能的情境
         整合功能,即能够把输入的信息按问题类型或知识结构整合成一个整体,有利于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的转化。课堂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点有好几个,我们往往是纵向地组织教学活动,虽然流程很清晰,但是容易使学生感到疲劳。如果能在一个情境中把知识点的教学都含在其中,使学生不知不觉参与学习活动,不失为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在“小数的认识”这一课中,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模仿中央电台“童声卡拉ok”的评分录像,电视画面呈现了8名评委打分的结果,主持人画外音:2号选手的得分是9.60分,9.35分,9.60分,9.70分,9.65分,9.30分,9.80分,9.70分。去掉一个最高分9.80分,去掉一个最低分9.30分,2号选手的最后得分为:9.60分。把小数的读写方法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结合在同一个情景之中,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寓教于乐,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当然在同一节课内,不适宜创设太多的情境,否则容易造成“审美疲劳”。
        四、要避免创设学习情境走入误区
        (1)啼笑皆非式情境
        例如:有一位老师在教学5和6的认识时,课件出示小朋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草坪上活动的场景,很是吸引小朋友,老师本想通过它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从画面上找到有5个的物体和6个的物体。但是,受画面背景的影响,加上老师问的问题过大:“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结果,学生都开始畅所欲言:我看到了小朋友在捉蝴蝶,我看到了草坪上有好多漂亮的花……十几分钟过去了,学生始终不能说出老师需要的答案,都扯些跟本课内容无关的内容。最后,老师只好引导学生说:“看一看画面上有几朵花啊?几棵树啊?……”
        冷静地想一想,在数学课堂里像这样故弄玄虚,创设与知识的逻辑结构没有关系的情境难道没有吗?这种情境不用也罢,去掉为妙。踏踏实实上本位的数学课,让孩子学扎扎实实的数学基本知识。
         (2)单纯性情境
         一次我在听一位老师教学《两步应用题》的时候,老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故事,虽然讲得绘声绘色。我发现孩子们不仅无动于衷,甚至有的同学还抱怨“又是童话世界王国……”。这种单纯性的情境在低段课堂比较常见。随着学生年龄增加,对童话的兴趣逐步减弱,若一而再,再而三地创设同一种情境,很难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便产生的一点兴趣也只能昙花一现。这种情境,适合年龄小的孩子,但是也不宜滥用,偶尔为之。
        总之,创设的问题情境要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认知活动过程,使知识的“探索”过程和“获取”过程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心理发展水平和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