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时间:2021-03-12 12:14:36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解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所谓“水土流失”是指在流水、重力和人类活动等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它包括土壤侵蚀及水的流失。现在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重,大约有180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中上游地区、南方低山丘陵区、东北黑土分布区和北方的土石山地都有水土流失发生。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面积约30多万平方公里,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左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有16亿吨。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1.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开荒种地,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淤积河道、湖泊和水库。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威胁黄河防洪安全。此外,泥沙汇入湖泊或水库,导致湖泊或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3.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植被,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土地和小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地表裸露,一遇大风,沙尘四起,形成沙尘暴。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地理位置的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黄土土质疏松,孔隙很多,垂直节理发育,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黄土颗粒成分以粉砂粒为主,而粉砂粒级中又以粗粉砂占绝对优势,约占总重量的50%以上。黄土的特性决定了它土质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极易分散悬浮,土块遇水后,迅速崩解。黄土的颗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内在原因。
        地形制约着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黄土高原长期的流水侵蚀切割,塑造了塬、等高原沟间地,以及数量众多的大小沟谷等多种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地区具有降水集中、强度大、暴雨多的特点。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 
  2.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在秦汉以前是森林和森林草原地带。由于历史上长期不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主要是几次农牧业经营方式的改易,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原逐渐消失,成为今日的荒山秃岭。林草植被被大量破坏,使雨水和径流,以及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必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自古以来盛行的轮荒耕作制度有密切关系,农民不是选择适宜耕种的土地来开垦,不是靠精耕细作来增产粮食,而是采取轮荒的方式。
  开采煤矿。露天煤矿的建设,大面积挖开原生地面,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成倍降低,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河道、滩地开矿使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河道,增加河流泥沙。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生物措施
        森林草地具有蓄水保土、固沟、护坡和保塬等功能,林草措施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在黄土高原地区,凡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应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地表植被。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大力植树种草,实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相结合,以防止暴雨对表层土壤的冲刷,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团粒结构,提高抗侵蚀能力。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造林应以当地树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应用工程原理,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设施。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建淤地坝、小水库、修筑水平梯田、平整土地、修基本农田和抽引水灌等。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灌川地、塬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3.农业技术措施
        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深耕改土、地膜覆盖、轮作套种、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和先进的灌技术等。深耕改土是指采用深耕机械作业,加深耕层,疏松土壤而成的耕作技术。该技术的重点是疏松土壤,而不是翻转扰乱土层。因此,它既可以有效避免深耕翻所造成的土壤水分的大量损失,又不破坏土层表面的覆盖物,从而提高土壤蓄水能力以及抗雨水冲刷的能力。既增强土壤对降水吸收速度和蓄纳能力,避免产生地表径流,又可以有效打破犁底层,熟化土壤,促进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地膜覆盖技术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分、提高温度和提高土壤肥力的效应,主要表现在减少上层土壤水分的蒸发,调节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增加土壤水分供应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提高土地生产率,逐步建成旱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并可推动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轮作套种是用地养地相结合的一种农业技术措施,有利于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防治病虫害,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利用率,调节土壤肥力;为了调节作物营养,提高土壤肥力,黄土高原地区应科学施肥,氮、磷、钾肥按比例配合使用,同时调节好化肥和农家肥的施用比例;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的灌技术,可节约和充分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