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于课堂中的喧闹

时间:2021-03-14 18:46:2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冷静于课堂中的喧闹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语文老师用漂亮的课件打出了“研读赏析”问题后,说:“同学们,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这三个题,然后找小组代表起来回答。”学生非常配合地哇啦哇啦讨论开了。于是课堂上一片喧闹。 在公开课上老师想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体现这一新课改理念,动机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可是三个有一定难度的“研读赏析”题,学生喧闹几分钟,学生的收获能有多少呢?这样的讨论只流于一种形式,有盲目追求合作探究之风的嫌疑。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使小组讨论落到实处、达到如期效果呢?
        (一)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小组合作学习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有充裕的时间予以保证,而且必须在充分的独立思考之后再交流,因为合作交流是要有基础的,它一定要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有了自己的意见基础上。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即使是不成熟的意见,再去自己所在的小组中交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独立打拼 、个人竞争、个人奋斗的学习现象,使学习过程建立在相互合作、群体竞争的基础上,有效地形成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个体责任。所以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把握时机和时间,避免小组讨论的形式化、表面化。
        (二)小组合作学习特别关注的对象。
   小组合作学习不利于集体中学困生的发展。这一小部分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往往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有一次,出课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时,就遇到过这种现象,教室内学生们热火朝天地讨论,表面看起来很激烈,但当老师对小组学习情况进行摸底时发现,一个学生正专心摆弄自己桌洞里的书,讨论、学习似乎与他无关。老师问他:“你为什么不参加讨论?”他说:“小组成员都学习好,参加不参加根本没关系,因为我的意见不会被采纳。”老师又问组长及组内其他成员:“为什么不鼓励他参与讨论?”组长和成员异口同声:“反正他也不会”。小组合作真是局限不小啊,老师有意观察了其他几组,也有这样的'学生。于是,老师马上组织小组长开了一个紧急会议,说:“有的同学学习不好,我们是不是更应该关心帮助他们呢?如果在讨论时,他们自卑不参与,我们也不管他,他们的学习是不是更跟不上了呢?老师建议你们组长,回去给你们组不参加讨论的同学,根据他们的特点给他们特意安排一项讨论任务。”组长纷纷响应。所有的同学都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讨论中去了。 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习困难生是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合作学习中,特别让他们担任一些角色,比如让他们做汇报人或记录者,让他们有事可做,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发现自己能行,体验成功的快乐,不再做“多余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学生的性别、个性、学习能力、兴趣特长等,都应形成积极的互相依赖的状态,这样才能在合作中达成互相学习的目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为了小事而争吵,比如谁担当代言人,谁先发言等,课堂上用于讨论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们志趣的相投,同龄人之间无休止的共同话题,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时间,又不能达到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一种以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基础,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其目标是提高学习效率,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平日教学中使用小组讨论时应该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四个人一小组,每人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从各自的爱好和特长等角度设计,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而定。比如,一人负责记录,一人代表小组发言等,大家合作,共同完成,每人都有事可做,这样就把“因学生争角色而浪费时间”和“部分学生感觉无事可做”的问题都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井然有序。因此,“恰当分组,明确责任 ”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四)小组合作学习论题的确立。 
        1、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要有正确的认识是精选讨论内容的前提。合作学习不是万能的,不同的学习方式适合不同的学习任务,因而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性。教师在组织教学中要考虑学习任务是否有必要通过合作来完成,需要选好合作学习的材料,提出富有挑战性、有合作价值的学习任务。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是全员参与,实际上是一盘散沙。
  2、教师要精选讨论内容。
        教师选择好讨论的问题,关系着讨论的质量。讨论的问题应是反映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考虑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知识水平。主要不能过于抽象,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但是也不能过于简单,引不起学生的思考和争论。主题应当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 比如:教学《邓稼先》一文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邓稼先品格的理解,突出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的理解,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学生讨论非常激烈,在讨论中有的同学被奥本海默是“美国原子弹之父”的称号所迷惑,说邓稼先这个“中国原子弹之父”能与奥本海默比美,有的联系以前学过的反衬手法,说是用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来反衬邓稼先的忠厚平实,不引人注目,这样一争论,老师加以引导,应结合文章中心来思考,答案就集中到了后一种说法,这样,学生加深理解了对比手法的运用,对邓稼先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又理解了文中的那句话:“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希望老师们在课堂喧闹中冷静思考,对课堂中的教训,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本着认真贯彻新课改理念的原则,下定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决心,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整理、总结。力争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使用小组讨论的学习形式,克服它的局限性,避免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形式化、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