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转居家庭“反哺”教育

时间:2021-03-15 15:57:3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农转居家庭“反哺”教育

【摘 要】: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 当前农转居家庭教育却面临一些困境,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些不协调。因此, 充分认识这种困境, 找出合理的对策并尽快实施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关键词】:农转居; 家庭教育; 转型
        【案例】
        1、 家庭描述:
        钱某, 出生在农转居家庭,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爷爷、奶奶比较溺爱他, 直到九岁都是爷爷、奶奶追着喂饭,吃一顿要花1个多小时。父母没有工作靠收房租为唯一经济来源,一天到晚就知道搓麻将。由此养成了散漫的学习习惯。据其母亲描述,其性格比较任性, 母亲叫他读一下书,钱某朝母亲大发雷霆, 声称教师没有要求,而母亲没有文化, 念得和教师不一样。其父常有恨铁不成钢的怒斥,母亲常加以袒护。其母亲说: 儿子学习不好来自父亲遗传。而爷爷、奶奶见状连忙过来解围:“学习慢慢来。”
        1. 学校描述:
        字迹不端正, 多笔少画成习惯; 读课文疙疙瘩瘩、添字漏字, 但能坚持读完。背诵课文困难, 即使背诵出来, 念错字也很多。数学读题不能理解题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经常莫名妙地开心, 易与同学发生冲突。钱某很爱看书, 但是仅爱看有图画的书。作业很难按时完成, 完成普通作业要花三倍的时间。上课有多动现象,文具整理不全, 经常遗失东西。单独安排座位后, 有好转, 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次数也少了。
        一、农转居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单纯看考试分数, 忽略素质教育。
        经济迅速发展,农转居的家庭条件变好,频频出现以考试成绩好坏来评价一个孩子是一个误区。一方面, 这种评价标准是一种错误导向, 让孩子只重视分数, 忽视了自身能力的培养,阻碍了孩子个性发展, 扼杀了孩子的创新能力、爱好和特长。另一方面, 这种评价标准与素质教育要求相背离, 严重影响孩子全面发展。家长往往认为关注孩子的分数就是关注孩子。只看分数, 会给孩子的学习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考试成绩不理想可能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 不仅成绩不会提高, 其心理上也往往会受到较大的伤害, 以致变得自卑、狭隘、悲观。
        2、教育方法简单粗攀
        由于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想方设法想把自己的社会、历史等因素而未实现的“成才”梦转移到孩子身上,因而对子女的要求就更加严格。当孩子表现不好,惹出事端时,开口就骂,出手便打,罚跪、罚站、不准吃饭、睡觉,个别家长仍然存在“黄荆条子出好人”、“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些父母习惯了家长专制作风, 他们没有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主体来关照的意识, 而是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和附属品。在教育子女时,他们基本上采取高压政策, 要求子女完全服从于父母的意志, 稍有顶撞便打骂相加。这种简单粗攀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养成了孩子撤谎的毛病,在感情上与父母形成对立,与家长的教育形成对抗。       3、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轻视家庭教育。 
  农转居家庭的父母一方面有希望子女成才的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又因自身文化素质不高, 觉得担当不起教育的神圣职责, 这二者的矛盾常使得他们过分依赖学校教育。当他们与子女交流不畅时缺乏耐心, 常常以一句“我管不了你, 让老师治你”而终结。于是, 孩子潜意识中就会形成“老师很厉害, 去学校就是被管的”。从这个角度上说, 学校教育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的不利境地。实际上, 家庭教育在很多方面都是学校教育不能取代的, 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表率,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 对一个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健康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反”教育质量的设想
        1、重视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通过家长会、家委会、语文节、儿童节等让家长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家长通过参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对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水平。又如,利用互联网建立班级QQ群、班级信箱等新型家庭教育指导载体使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从整体上提高了指导话动的效果。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但可以增加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便于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教育方法,提供家长教育子女的成功模式,促进家长教养方式的转变。
        2、要重视家长、子女的共生关系
        我校在每次家长会上给家长孩子的心理特征,千方百计地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引导家长运用心理技术解决孩子遇到的烦恼,努力构建父母子女共生的成长环境。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引导家长创设符合孩子视角的家庭文化环境,提供蕴含孩子意愿、想法的话动,让学生与家长共生共长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3、要发挥“反”的积极作用
        “反”现象的出现,可以缓和父母子女代际冲突,打破成人的思维定势,激发青少年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少许加以引导,父母和孩子间的关系会更加融合,而孩子也因为得到家长的认同,更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在建设家庭美德和家庭文化建设中,孩子们对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的追求也在“反”着家长,从而使家庭教育指导的结果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培养,从更加开阔的角度提升家庭育人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