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技术垄断”:对文化神话的解构(2)

时间:2020-10-04 14:05:2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技术垄断”:对文化神话的解构

    通过对电视媒介的分析,尼尔·波斯曼逐渐将他的关注点扩展到了信息技术。依照他的想法,人类(技术)文化的发展可划分为三大阶段:1.工具使用文化阶段;2.技术统治文化阶段;3.技术垄断文化阶段。在早期使用工具的文化中,工具并不会阻止人类相信自身的传统,事实上,是信仰在引导着工具的发明,并限制着对它的使用。但是,进人技术专业化的阶段,工具开始在文化的思想界起到重要的作用,社会和象征世界也开始逐渐臣服于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日益发展的科学精神的帮助下,工具与文化的关系由融合转变成了人侵。但此时还没有完全破坏社会和象征世界的传统,而当这种并存的平衡关系受到破坏时,技术就取得了控制权,于是技术垄断形成。可见,技术垄断其实是一种专制化的技术统治,是一种对技术的神化,一切形式的文化生活都臣服于技艺和技术的统治。这意味着文化必须要寻求技术的认可,并且在技术的侵蚀中一步步让出自己的领地。在此阶段,技术与人的关系完全颠倒,人可能沦为技术的奴隶。人们对技术充满着膜拜的情结,甚至因此丧失了判断和思考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技能。

    “技术垄断”文化貌似危言耸听,实际上,它是一种富含社会思想学说和人文主义思潮,它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视野,关注技术、环境、媒介、知识、传播、文明的演进,而且尤为重视技术背后的文化意蕴(隐藏于技术中长效而深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影响),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及现实关照。

    (二)“技术垄断”的文化批判意蕴:文化决不向技术投降

    早在1959年,查尔斯·斯诺(Sir Charles Snow)推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他发现科学与人文文化两者尖锐对立,但其实深层问题不是存在于人文主义和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争论,而是存在于技术与人之间,“如果用最富于戏剧性的言语来表达,可以做出这样的指控:失控的技术毁灭人类至关重要的源头,它造就的文化将是没有道德根基的文化,将瓦解人的精神活动和社会关系,于是人生价值将不复存在”。尽管这场有关“两种文化”的论战一度中断,但其硝烟不绝,到当下显得更为紧迫。因为“如果人类表达、支持和戏剧化这个故事的符号变成委琐的东西,衰落就必然是这个委琐过程如影随形的命运。对此,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雅克·艾吕尔(Jacques Ellul) ,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阿诺德·盖伦(Arn-nold Gehlen)、伊马·伊里奇(Ivan Illich)等当代人文学者已反复进行阐释。

    技术也是一种文化,但文化不能处处靠技术,特别是不能屈服于人为“提速”拉动起来的技术。文化不应向技术投降,理性的文化要引领技术的发展幅度、速度和方向。现代技术改变了“时间”的含义,使社会中的一切变得越来越快,可是无论如何,“快速”本身未必是人们所期望的。人类的理想王国香格里拉崇尚的是“慢慢来”。尼尔·波斯曼提出“技术垄断”旨在说明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他追溯了媒介的变迁,认为“在每一件工具里都隐藏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偏倚和它的独特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它会引导我们去片面使用我们的机能、感官和情操”。由此,每一次媒介技术的更迭,必然改变人们在旧有媒介时代所形成的思想传统。以阅读为特征的文化推广了一种不同以往的思维方式和性格品质。因为文字描述的抽象性决定了参与者必须进行相关的思考,关于文字的思考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由此,阅读习惯培养了辨识、选择、判断的能力,也激发了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而电子时代的阅读是忌讳思考的,它以现时为中心,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作为瞬时和图像的二重奏,使人们既失去了传统,又放弃了思考,把我们引向文化的反面—娱乐。因此,波兹曼把电视技术的引人与现代性的消亡联系起来,他关注的是技术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对他来说,印刷文字的修辞深深植根于阅读和谈话的平衡中,而电视话语打破了这种平衡,它把重点从传播的口头形式转移到了视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