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传统精神(2)

时间:2020-08-24 20:26:2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中国画的传统精神

    四 社会变化对中国画的影响
   20世纪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国初年,一大批留学日本、欧洲的学生将西式的油画、水彩、素描等技法引进中国,并将其中的透视学、色彩学、解剖学、明暗观察方法都全部接收。徐悲鸿认为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对景写生,对那种形式雷同的山水画、千人一面的人物画,以游戏笔墨模仿古人的中国绘画进行了批判否定。而今,面对西化一体的工业文明带来的单调、机械的浅浮之作,人们重新认识传统中国画的内在格调与诗意精神,对民族文化有了理性的认识,并主张在中西艺术结合、融入各种流派艺术精华的前提下发展新的中国画形式。在继承、发扬、借鉴、变革传统中国画艺术的思潮下,产生了三大类型的新中国绘画观。
   1 尊重传统型
   以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张大千、李可染、李苦禅、傅抱石等人为代表的新中国画派,他们认为传统绘画的笔墨、图式、格调、欣赏习惯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有很高的艺术性,应当尊重并发扬光大。他们的绘画无论花鸟还是山水,都是以传统的笔墨功夫融入现代造型技法及色彩,创作了一批既有传统风格又有现代美学审美趣味的图式,充其量不过是改良而已,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中国画的弱势。
   2 借鉴传统
   这一类画家曾留学海外,以素描色彩的西画观念改革了中国画的笔墨程式,主要是用毛笔宣纸画写生而已。如岭南的高剑父、南京的徐悲鸿、蒋兆和、林风眠等人,徐悲鸿主张写实精神,以描写实物为主要方法,忽略人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是对艺术中最可贵的想象力、夸张、概括能力的压缩,使其画作空洞、苍白而且乏味。但这类画家打破明清以来陈陈相因、只重临的保守僵化的传统模式,对重振唐宋绘画注重写实的画风、借鉴其传统的水墨渲染效果有一定的意义。他们在吸收西画写生的观念和表现形式上创新、发展、改良笔墨的书法内涵而变成写物的手段技法。
   3 反传统型
   代表人物李小山、吴冠中、刘国松、周韶华等人。李小山在《中国画之我所见》中认为,中国画已到穷途末路,只有送入博物馆保存,应另起炉灶创立新的中国画。吴冠中在一篇文章中说“笔墨等于零”。对宋元以来传统山水画形式雷同,缺乏革新和时代气息的现状,主张放弃“以书入画”、诗情画意的传统模式,以现代构成、分割、重组、解构等观念另辟新路,提出了表现当代工业社会的审美元素、追求水墨的时代特点,破除毛笔宣纸的传统材料,运用多方面的绘画语言与新的材料重塑国画的图式风格,打破地域的限制,与西方现代艺术交流对话,重点在于国画在世界艺术中的身份地位问题,能否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问题。但就目前而论,这一派只重形式感,缺少作品深层次的艺术性,容易流入工艺美术的简单化、平面化、表面化,造成空洞的令人不知所云的地步,其中只能有很小的市场,所占的比例不大。
   五 结语
   中国画传统精神的符号表现是线条的应用,线的悠扬舒展既表现了丰富的内心情感,又体现了东方智慧以及东方人对天地大化圆融和合的自然规律的体验。所以说线性审美体现了东方的审美理想,也蕴涵着东方哲学对美的理解,这也是中国画传统精神的根本文化渊源。中国现代社会进入工业文明后,以传统农耕文化所产生的文人画山水花鸟图式已经失去它所植根的土壤,中国画传统的精神早已摆脱了对客观物象的描,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是以意象造型为主,是在依据观察体验经过主观加工而成艺术形象,所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此意。徐悲鸿等人的改良并不能完全消解中国画用线用墨,诗意的传统精神,它将在继续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中发场光大。

   参考文献:
   [1] 俞剑华:《国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中国画研究院:《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 陈训明:《中国古代绘画美学问题》,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相关文章:

1.浅谈中国画中的道家哲学精神

2.探讨中国画中的道家哲学精神

3.论中国的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4.传统文化的论文

5.浅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6.从《芥子园画谱》看中国画的程式及其对教学的启示论文

7.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论文

8.传统艺术批评钩沉的论文

9.敦煌艺术的美学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