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要有“五创”意识

时间:2021-03-17 17:10:3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新闻摄影要有“五创”意识

  当下,摄影几乎已经没有门槛,谁都有条件进行拍摄,好像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从专业的角度看,摄影的难度却越来越高了,因为在铺天盖地的图像和影像中,一幅摄影作品要跳出来,要真正吸引人的眼球,要用自身的影像语言去打动人,并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为经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新闻摄影,你拿出的照片究竟好不好,还不仅仅是个构图、用光之类的技巧问题,它更是涉及到新闻摄影工作者对新闻的理解、对传播规律的认识,需要很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那么,在读图时代,怎样才能在摄影上走出一条新路,拍摄出足以传世的好作品,结合长期新闻摄影工作实践和办报经验,我认为搞好新闻摄影要有“五创”意识,即创意、创造、创新、创举、创业。

  创意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是一个创意时代。创意,甚至发展成了一个新的产业,即创意产业。就摄影而言,就有一个门类叫做“创意”。我们的新闻摄影,看似只是记录,其实也离不开创意。因为对于一个新闻事件,从哪个角度切入和表现,怎样才能引起受众的注意,这都涉及创意问题。有没有创意,取决于有没有新意。

  在新闻摄影中,创意通常体现在对新闻表现角度的把握上。所谓“有创意”,就是指不同于一般的、常见的表现角度和表现手法,要做到出人意料、新颖独特。凡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都是有创意的。譬如,拍摄黄河壶口瀑布的人很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不计其数,为什么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于德水的《大河万岁》,能成为影响深远的名作?因为这幅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拍摄角度,而是在壶口瀑布滔滔大水的映衬下,照片的下方出现了一排呼喊者的影子。正是这样一排影子,使这幅作品显得非同凡响:它很巧妙地表现了人们对祖国母亲河的热爱之情,进而表现出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这里面体现了摄影家独特的创意。

  在办报过程中,我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摄影记者和通讯员都期望自己能拍摄出有影响力的作品,可是在拍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摄影者出现盲目跟风的现象,今天报纸上发表了一组反映工业题材的照片,稍后就会收到一批类似题材、类似角度的照片。摄影记者到基层采访,当地搞摄影的通讯员看到记者拍摄的站位和角度,重新拍摄一次,这样的新闻照片能用吗?显然不行。一些通讯员跟着记者学会了一种方法,马上把这种方法变成一种模式,每次拍摄都是那个类型的角度,老套雷同,没有创意,千“片”一律,很难被选用。

  说到创意,我很看重的是“创意思维”,也就是创意意识。我经常和同行研讨如何树立创意意识,形成创意思维,因为创意决定创造。在新闻摄影实践中,我们要紧紧地绷着“创意”这根弦,每次拍摄都要先想一想:我的这张照片有创意吗?是不是在重复过去的经验?从哪里搞出新意,找到新角度?每次都这样想了,就会激发出创造的潜能,就会想方设法去找新的角度,去努力挖掘新意。

  当然,实现创意也绝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包括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对美学和摄影以及美术等知识的掌握,等等。总之,需要提高摄影者的综合素质。

  创造

  纵观摄影史,那些名垂史册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创造性、探索性;那些被写入摄影史的大师,都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

  当然,创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摄影技术、摄影器材等都高度发达和智能化,要想在摄影上有所突破和创造,更是难乎其难。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有创造精神,照样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譬如,河南日报摄影部副主任张鲜明,搞摄影时间并不长,却搞出了一个“幻像摄影”流派,还获得了发明专利。他的“幻像摄影”作品在国内外展出,还在国际上拿了几个摄影大奖。一开始,许多人感到纳闷:他刚刚搞摄影,怎么就搞出个“发明”来了?意大利文化艺术中心主席温琴佐?桑福先生在读到他的摄影集《空之像》之后,连声惊叹,说他拍摄的是宇宙的奥秘,在交谈中好奇地问他:“你原来是干什么的?”当他得知张鲜明是一位诗人,并对宇宙学和哲学颇有研究的时候,恍然大悟。桑福先生正是从他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上,理解了他能拍摄出“摄影幻像”的原因。

  由此可见,创造源于素质。在摄影方面,有宏大追求的人,都想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摄影作品。那么,创造能力、创造所需的高素质,从哪里来?素质来自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和知识结构,才能处在这个领域的最前沿。有人认为,搞摄影的人不需要多深的文化,也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这是从前有过的情况,现在不同了。摄影属于当代艺术,即使是新闻摄影,也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再像从前那样,光懂得按快门显然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当下,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注意学习,很快就会落伍,更别说创造了。

  创造能力还源于我们的好奇心。看看世界上那些摄影大师,无不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人,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兴趣,每天都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世界。我们搞新闻摄影的人,更是要保持对世界、对新知识和新事物的好奇,要有一种探索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处处留心,也就是用心去做事情,用心去思考。我们有的摄影记者,只求完成任务,不愿开动脑筋,这样的记者在摄影上不会走得很远。所以,我们要鼓励记者保持好奇心;因为保持了好奇心,就保持了创造的种子。

  创造能力还源于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要敢于破除迷信,敢于向既定的模式挑战,敢于打破一切条条框框。一切艺术创造,到了一定境界,都是没有“定法”的。只有到了这个“无定法”的境界,才谈得上创造。我们尊重大师,尊重一切有成就的人,要向他们学习;但学习不等于模仿,而是要在学习他们的技巧和经验的同时,更要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创造精神。

  创新

  举凡摄影精品,大都体现出一定的创新色彩。看每年的“荷赛”、“华赛”大奖,以及国内外大的摄影赛事上的获奖作品,我们总能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不仅是“新面孔”,更多的是有新意。这些新东西,使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这些年,我多次参加新闻奖图片类作品的评奖活动,评委们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发现并推出有创新色彩的作品。我们在办报过程中,也尽可能地选用那些有创新色彩的新闻照片。因为,人类有一种天性,就是对“新”的东西感兴趣。作为媒体人,我们要吸引人的眼球,就必须去追逐“新”的东西;即使是老题材,也要用全新的视角去发现和记录它,使之非同寻常。比如,河南日报摄影记者拍了一幅“温总理开东方红拖拉机”的新闻照片,记录的是温总理与农民拖拉机手一起耕作的场景。这幅照片角度新颖,充分表现了人民总理与人民打成一片的深厚感情,读者看了之后为之动容,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这个片子,好就好在创新上,是角度的创新。我们把这幅作品评为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就是为了倡导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