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2)

时间:2021-03-17 19:53:1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


        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
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学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个教师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其二是用引导对比的手段,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例如,笔者在教陈毅同志的诗《梅岭三章》第一章时,我先把这一章板书在黑板上: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教这一首诗,首先要让学生体验诗作者抒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情怀和誓将革命干到底的英雄气概。但是,我故意不作分析讲解,却又在这首诗旁板书了项羽的《下歌》和邹容的《无题》两首诗: 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不逝。 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无题 邹容 一朝沦地狱,何日扫妖氛。 阴间当待我,南北几新坟。 笔者板书完毕,对三首诗创作背景略作解说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几遍,然后问学生:“你们读了这几首诗,引起的心理体验有什么不同?陈毅同志的诗与其它两首比较起来,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原因是什么?”学生因为有了对比,从“同一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为什么给人不同的感受?”──生疑,到“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但由于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胸怀不同,因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解疑。
        第三,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因此,把问题教学法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至于排斥其它方法的运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又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 
        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它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这种带动作用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其一,问题教学法对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例如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对于松骨峰战斗故事的教学“在松骨峰战斗中,敌我态势的对比是怎样的?”要学生默读思考,就把教学中的默读方法串联进来了;“松骨峰战斗我军为什么能取得战斗的胜利?”要学生讨论,则又把“讨论法”串联进来了;第三个问题“在松骨峰战斗结束之后,我军营长在视察战场时目睹我志愿军战士一个个壮烈牺牲的体态,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让学生与营长产生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段课文,就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它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其二,问题教学法的运用也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了道路。比如目前许多教师传统的讲读正在逐步向“导读”转移。对“导读”来说,学生自读是基础,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学生在自己学习新课文时,必然会有旧的知识、经验的参考,当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存在差距时,就会构成学习心理上的矛盾。教师在学生产生矛盾时,注意诱发,帮助解决这些矛盾,才能使学生的认识向前发展。而整个导读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实质上就是问题教学法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导读”法最终的教学目标和笔者前面给问题教学法界定的“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一致,所以可以这么说,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实际上也为“导读”法及其它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开辟了道路。 
        当然,尽管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可以把其他教学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可以为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开辟道路,但是其他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问题教学法是代替不了它们的。譬如说,目前语文教学学术界公认,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由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速读能力、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六大要素组成的,这些能力的培养任务,都有相应的相对独立的教学方法承担。如速读能力,只有通过默读和朗读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起来。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将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和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串联起来,形成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的最佳组合,是有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