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时间:2023-03-03 19:40:5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试析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论文摘要:教学方式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学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近年来,教师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地从传统教学方式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新教学方式转变,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却存在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采用新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模式化、滥化倾向。为此必须在终身教育理论与创新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优化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素养,优化外部环境,实现教学方式变革的重大突破。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变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开展,新课改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求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主要教学方法的现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注重学生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新时代、新课程要求的创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变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命脉,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只有通过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实践。

  一、教学方式的内涵

  学术界对于教学方式的界定往往是从它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入手。有学者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系统的组成部分,包含于教学方法之下,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和构成要素。相比于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行为,更注重教师是如何将某一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如《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式”的界定是: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表明教学活动实际呈现的形式,如讲授法中的讲述、讲解、讲演;练习法中的示范、仿等。另外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之间的中介,是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与活动方式、方法的结合。
  对既有观点进行考察,发现纵使在定义的表述上学者们存在一定的分歧,教学方式包括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这点却是公认的。本文也认为教学方式包括师生双方的行为,但本文研究的教学方式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式是指在学校教学情景中,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成效所采取的一系列教学行为和活动方式。这包括显性的教师行为以及内隐的教师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教学方式变革是指由旧的教学方式向新的教学方式的过渡。在新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学生从原先的知识被动接受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的参与者、探究者、实践者。总之,新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自我学习的组织者和监督者。

  二、教学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1.现行教学方式变革的现状
  (1)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赖。一项对180名教师教学方式进行的实证调查表明:其中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依恋心理“无所谓”者占11.7%;认为“依恋”者占73.8%;认为“不依恋”者占14.5%。这组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传统教学方式在现行教学实践中仍然大行其道。一方面,传统教法轻车熟路、省心省力,而且其中不乏经典不朽的东西,如因材施教等。高考导向也使部分教师担心新教学方式影响升学率,加之新的评价机制没跟上,造成部分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改革意识不强,不思进取,对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一律采取消极的态度。长期以往,这部分教师在改革的热潮中就显得能力不足,有心而无力。传统教学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成为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控制,教学过程僵化。并且教师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学生其他素质的发展。这就与新课改所提倡的知情意三维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采用新教学方式的单一化、滥化。在专家广泛的宣传下,当前也有不少教师开始逐渐地接受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不足和相关机制的欠缺,在使用新的教学方式时往往呈现单一化、模式化的倾向。他们认同对话、讨论、探究、体验、自主、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的先进性,于是将其当做拿来便用的万金油,直接照搬现象十分普遍。须知在实际教学中,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往往需要优化几种教学方式,而不是单一使用某一教学方式。而且在教学方式的具体实践中又不能忽视实际教学情境的多变性,完全根据预先设定的步骤进行教学。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式务必要考虑课程类别、学科性质、知识结构特点以及教师自身能力和学生接受水平。
  2.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需要
  (1)创新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理论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育流派,但它具有一些核心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注重人的“自我实现”和“情感参与”,注重营造自由、宽容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的实际体验,并要求在评价方式上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包括创新个性的塑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必须改变以单向传授为核心的教学观,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开设思维课,训练学生的发散逻辑思维能力;借助头脑风暴法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开展探究式教学,帮助学生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
  (2)终身教育理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断地更新、传播,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诉求。学习型社会倡导的是一种终身教育的理论: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它不限于人生的某一个年龄阶段。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人学会学习。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学会自觉组织安排学习。为此,在教学方式上,尤其重视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方式方法的运用。信息时代的特殊背景还要求新的教学方式要能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媒体手段去获取更多有效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获取资源和鉴别资源的能力。

试析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三、加快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若干建议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阿德勒在《The Paideia Proposal:An Educational Manifesto》中总结的观点对教学方式的变革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他认为,为保证学生在12年的教育中获得平等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开设三类主要的教学课程,由简单至复杂,贯穿于12年学校教育中。当然这并不是指要开设某些具体的课程,而是指开设三类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课程,这三种课程在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第一类课程主要在于帮助学生从三个领域(语言、文学、自由艺术;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和社会学)中获得关于自然、人类和社会的知识。在此类课程中,教师主要采取讲授、演说的方式对学生传授书本和手册中的知识,此时,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一定的监控,并通过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这类课程最大的优点在于集中、连续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因而有助于学生获得系统性、连贯性的知识。第二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使学生胜任学习者的角色,完成学习任务。为帮助学生获得语言学、数学、科学和历史学的相关技能,教师应采用训练的教学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个人活动或小组活动中,通过反复的尝试,纠正教学,习得相关技能。第三类课程在于丰富学生对观点、价值的理解,教师要采用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和讨论式教学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前两种课程,第三种课程具有更大的独创性。上述三种课程是相互关联的,缺一不可。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在具体科目的教授上往往需要优化多种教学方式。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具体内容不同,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一学科的知识在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等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运用上做到灵活多样。就语文教学来说,教师要采用讲授式、演讲式的教学方法,向学生传递简单的字词知识,同时通过经常性、多样性的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教师要充当训练者的角色,反复锻炼学生的书写、朗诵、阅读等技能。此外,教师要更进一步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达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成为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个体。当然教学方式的选用要依据三条:其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方式,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其二,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只有结合具体的内容才能显示其生命力;其三,教师自身的特点,所选的教学方式应是在教师的能力范围内。
  总之,新课程倡导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要求,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信息加工方式的需要。
  2.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依据以上两种理论,做出下列观念的转变。首先,树立师生互动的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教师权威的观点,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看作是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学习主体,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主动建构他们的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其次,树立知情意相统一的教学观念,转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为关注学生的发展。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之外,教师要以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向善情结引导学生精神性发展。以教师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教学体验教会学生必备的人生哲学。以近乎“全人生指导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再次,树立结果与过程相统一的教学观念,转变单纯注重学习结果为同时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7]通过探究式、实验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原理、公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及其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演绎和归纳能力。
  3.提升教师素养
  新教育观念的建构是教师自为的过程,其中教师自身素养是建构自我教育观念的关键。新课程背景下,要变革教学方式,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建立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教师应建立广博的一般知识和精深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积极参加在岗培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其次,创新的勇气。教师要打破接受心向,对外来的价值与规范要敢于质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投身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教师专业权威。再次,自觉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与总结。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反思性教学活动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它能帮助教师及时地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失,从而促进教师的个人成长。最后,教师团体要养成合作的意识,弃教学“专业个人主义”的原则,打破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教师组织、参加教学科研小组,交流推广个人经验。同时,教学科研团体能使教师找到归属感,获得内部团体的支持,便于工作的开展。
  4.优化外部环境,实现有效变革
  教师的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管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式的变革都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外部环境是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观念的转变和方式的变革是在内外因的作用下实现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进行教育教学制度的创新,为教学方式的变革创造契机。其一,改革和完善教师评价体系,确立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主体地位。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要指向教师的未来发展,善于发现教师的潜能,通过有效评价提高教师组织承诺和对教学的使命感。其二,学校、社会、家长要转变观念,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教学方式改革,为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营造一个自由、开放的氛围。

上一页  [1] [2] 

【试析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相关文章:

试析初中美术教师的教学组织智慧06-13

试析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教学行为的比较08-28

试析对职校素描教学的认识与思考08-10

浅论语文教学模式的变革06-01

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因、阻力及变革策略08-19

试析课堂教学即时性评价08-04

试析高中历史教学改革06-12

试析积极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08-04

试析高师美术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究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