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转换角色 让德育课堂“动”起来

时间:2021-04-10 17:19: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简析转换角色 让德育课堂“动”起来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德育课堂教学,教师应从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合作,让学生“动”起来,让德育课堂“活”起来。 
  论文关键词:德育课堂教学;勤于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切实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然而,身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师,笔者深感目前教学境遇的尴尬。一方面,中职教育重专业课轻文化课,重技能轻理论的思想比较突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课非专业技能课,对将来就业无关紧要,学了也白学,他们缺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厌学、逃课或者课堂上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另一方面,中职德育教学研究薄弱,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提升的机会较少,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缺乏上课的激情,无心致力于教学研究,课堂教学内容单调、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甚而有些教师把德育课变成了“自主活动课”,德育课形同虚设,有悖于其“主渠道”的身份。身为一名德育课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极力地改变目前这一尴尬的境遇,调动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让德育课堂“动”起来,从而增强德育课的实效性,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新课程标准实施下的课堂教学特点突出表现为: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活跃,师生合作、交流方式十分灵活,学生表现个性和差异的机会较多,教师应从自我为中心的圈子里跳出来,甘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机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充分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合作,在自主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下面谈谈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勤于参与、乐于探究、善于合作,让学生“动”起来,让德育课堂“活”起来。 
  一、时事演讲,热点透析,自主参与,自我提升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在选聘人才时除了考虑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外,更注重劳动者的道德素养、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等综合能力。德育这门课程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获取书本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参与活动,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在课堂教学的前五分钟笔者尝试安排学生轮流进行时事演讲或者社会热点透析,让学生针对当今的时事要闻和社会热点,自选内容,自定讲稿,演讲结束后师生简析、点评。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课余时间读书看报、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全面关注社会生活,广泛收集时政信息。通过这项活动的开展,增强了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也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参与、自我体验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 
  二、创境激趣,案例解读,深入讨论,乐于探究 
  哲学家莱辛说过:“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选择寻找真理的能力。”在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同时,教师要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手段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从而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人心,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创设了很多情境,设置了体验与探究题,教材还注入了许多生动活泼、贴近中职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使得德育教学逐渐走出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死胡同。所以,身为教师一定要走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解读给学生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利用创境激趣、体验与探究,让学生渗透到情境、案例中,展开讨论,深入研究,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共鸣。例如:在“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哲学、用哲学,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感悟人生的道理,用哲学的智慧照亮人生前行的道路,在人生的实践中体验哲学,增长自己的人生智慧,教学过程设计了“创境激趣”、“引思明理”和“体验探究”三个学习栏目,让学生在参与活动、合作探究交流中加深体验,获得正确的认识,感悟人生。 
  三、转换角色,转变方式,合作探究,投身实践 
  根据构建主义理论,学习过程不应该是教师灌输的过程,而应是学生自我探究、获取、形成知识的过程。新课程提倡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探索,展示个性,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中“主角”与“配角”的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由“演讲者”转变为学生获取知识、技能和提高能力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新课程的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德育课教学教师如果不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必然被时代所淘汰;而且德育课本身理论性强,趣味性不多,如果不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会感觉枯燥乏味。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案例解读法、情境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工厂等各种社会资源,将理论同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在自主活动、合作探究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探究学习。首先,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交流,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合作。其次,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学生的互动。只有学生之间的互动,彼此之间和谐合作,才会形成正常的教学秩序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否则课堂讨论、课堂合作就会处于无序与松散状态,无法实现学生在探究合作中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无法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最后,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社会资源,组织学生搞好课堂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职学校的学生需要全面提升自我素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德育这门课程就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身为德育教师应不断挖掘新的教育资源,寻找新的教育支点,拓宽教育途径,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可在教室外进行教学,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也可把各种社会资源请进课堂。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与就业创业》这门课程的“就业创业”部分,教师可以聘请优秀毕业生返校作讲座或者带领学生走进企业,让学生认清形势,增强自信,自我审视。在学习“明智理财”、“注重保险”这些模块时,教师可以利用社会资源,聘请银行、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作有关科学理财的讲座,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然后再通过体验与探究,师生共同模拟理财投资计划,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