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4-07 15:15:0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语言指用于人与计算机之间通讯的语言。计算机语言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传递信息的媒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

  以能力为本位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实践与探索1

  摘 要:文章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VB程序设计》课程为切入点,全面阐述了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领域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了相关的措施与经验。

  关键词:能力本位 教学体系 教学模式 一体化

  当今社会中,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中,计算机语言教学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领域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由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目标已经不是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是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培养上。如何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提高计算机语言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是我们研究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在教学中以能力本位教育为理论依据,对高职计算机语言教学进行了多年的实践与探索,采取了以下的措施与做法:

  一、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任务为目标”的新型教学体系

  要建设“以任务为目标”的新型课程教学体系,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以案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计算机软件编写的基本技能。

  1、以小型任务为目标的案例教学。计算机语言教学中,教师以往的讲授顺序是从基本定义、语法功能再到程序设计的传统模式,学生学习会感到枯燥无味。采用案例教学直接从案例入手,通过案例引导,讲解概念、语法,分析功能及应用,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VB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由于是第一门语言,在案例教学中选取的案例应尽可能小而精,针对特定问题通过小型案例讲解独立的知识点,以案例模仿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贯穿于案例分析的过程之中,可培养学生学会抓住或发现问题,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手段。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2、以阶段性任务为目标的案例教学。根据能力本位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可按照课程内容及进度安排把整个案例分解成多个阶段性任务,再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分析每个阶段性任务的目的、意义、实现方式及所用的知识点。阶段性任务要与整个项目案例紧密结合,始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哪个知识点在哪个任务中需要用到、为什么需要这样做、怎样去实现,从而使得教学中每完成一次阶段性的教学,学生就可以自己动手实现一个阶段性任务,距离完整的案例系统也就更近了一步。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课程各部分知识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效地将整个知识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

  二、以能力为本位,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特点包括:“学”重于“教”;教师的作用是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形成互动的教学情境,营造协调、高效的教学氛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牢固掌握知识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特点,将课堂与实习实训地点一体化,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实验室进行,教师边讲课边演示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提问,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70%的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浓,课堂主动积极,真正掌握了相关的理论与技能,在随后的课程设计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这种提升。学生也由此增强了自信,学习动机得到了巩固和加强,整体呈现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体化改革,以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2、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在实训融合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先演示讲解实例,引入新的知识点,然后在原有案例的基础上提出扩展功能,复习旧的知识点,由学生考虑完成或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上机练习、实验来完成,循序渐进。采用一体化教学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可采用学生自主提问的教学方法,即以学生质疑为切入点,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

  3、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教学。教学中,为了适时不断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经常与学生交流、互动,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教师可适当提出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地多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寻求最佳解题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老师不是一味地灌输,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可以充分地实现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程序设计能力。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小组讨论辩论的方法,让不同学生的不同观点相互碰撞,其效果远比教师简单地说出结论让学生记笔记要强得多,原因是不同学生的知识链被激活了,从而开始主动思考。在辩论中,不同角度的思想观点促使学生进一步反思,相互启发,其效果远比教师准确的授课要好。教师退到幕后成为导演,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去发现知识,把以教师为中心的“灌注式”教学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探索式”学习。

  4、案例纠错引导的“启发式”教学。教师也可以在案例中故意设置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然后师生一起共同解决,或把学生编写的程序选择一些典型的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分析讲解,与学生一起来分析出现的错误及原因。这些错误往往是学生最容易犯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有深刻印象,在今后的编程中避免再犯同样的编程错误,从而牢固掌握知识点,对所学的问题也容易理解。例如:在讲授有关数据类型说明符以及不同类型变量对输出结果的影响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以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思考。 首先我在课堂上随手编写了一段简单的程序代码进行导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