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时间:2021-04-11 09:45:18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试析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通过对中南民族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和现阶段成果的梳理呈现,剖析该校目前在人才培养的制度、专业、特色建设等方面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路径,通过把握办学的方向性,加强专业建设对民族地区的适应性,增强人才培养的创造性、优质性,打造民族院校科研特色等方面构建高质量、特色化的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南民族大学
  
  一、中南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人才培养的历史回顾

  “模式”由“模型”演变而来。著名学者钱学森指出:“模型就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利用我们考察到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一些非主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一幅图画。”“模式”的“式”指样式、形式。《辞海》对“模式”的解释是:“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提出的,目前在学术界尚未出现统一的定义。教育部在1998年下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对该术语进行相关界定,即“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我校近60年的办学历史,大致经历了创办—发展—撤销一重建—振兴五个阶段。其前身可追溯到1951年建立的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1952年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2002年学校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1999年提出“建设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综合性民族大学”的目标,2003年提出“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理念,提出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重创新”的理念。[3]进入21世纪后,学校继续在已有的办学实力之上主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办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良性发展,学校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我校现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涉及的因素颇多。首先,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根本。它对人才培养进行质性的规定,指导和支配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其他诸要素均受培养目标的支配,最终又以专业培养目标的形式体现出来,确定培养方式,通过培养方案达到培养具有某一专门知识和获得某一专门能力人才的目的。下面从两方面对我校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阐述。
   1.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
  我校近年来不断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对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的探索始终孜孜不倦。2005年和2009年分别制定并修订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规范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少数民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学校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学生奋发图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各学院在“建设一流民族大学”总体目标和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引领下,纷纷提出自己的院系办学定位,明确自己的专业指导思想、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向。另外,学校始终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扩大学校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努力开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已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加拿大泽威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2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校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2.人才培养的方案与途径
  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都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培养方式与过程中,其中教学、管理、科研、课程、制度、师资、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都会对人才培养发生作用。下面从课程体系、培养制度、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部分,是专业目标的具体实现方式,合格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我校已构建起了较为科学合理的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它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群”的结构形式。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四个平台:综合教育(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实践平台;每个平台下面分若干模块;模块中可包括若干课程群。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结构分综合教育(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四大类。综合教育课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计算机、体育等通修课和通选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由学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设置。
  综合教育平台是课程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按照综合性、开放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进行设置,强调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注重课程体系的相容、交叉与渗透,使之更能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学科基础平台是在综合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按照基础性、公共性和学术性的原则进行设置,要求具有完整规范的知识体系,能够使学生获得严格的学科基础知识训练。专业平台由专业必修课模块和专业选修课模块组成,应能清晰明确地反映专业培养目标。以规范严谨、精炼优质为建设目标,追求知识的交叉跨度,强调专业的前沿信息和专业发展的前性。实践平台由通识课程中的实践学分、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实践活动等组成,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培养制度。健全的制度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学校人才培养的宏观、中观、微观制度齐全,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是该校正在发展并亟待完备的制度。
  该校从2001年开始进行学分制改革,采用学年学分制,本科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就是学分制实施的指导性方案。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为本校优秀人才提供连续性深造平台,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优秀学生在其专业学科领域进行科研创新、取得成就。2009年,学校开始规划双学位制,与南湖周边十校联合的双学位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推免生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良好平台。学校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得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得教育学硕士、翻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研究机构和教研平台承担学校科研学术教学重担。